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橫槊賦詩的意思、橫槊賦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橫槊賦詩的解釋

軍旅征途中,在馬上橫着長矛吟詩。多形容能文能武的豪邁潇灑風度。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 建安 之後,天下文士遭罹兵戰, 曹氏 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故其抑揚怨哀悲離之作,尤極於古。” 宋 蘇轼 《後赤壁賦》:“舳艫千裡,旌旗蔽空,釃酒臨 江 ,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呂志伊 《讀史感賦》:“橫槊賦詩一世雄,二 喬 未虜恨東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橫槊賦詩”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héng shuò fù shī,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釋義
    指在軍旅征途中,橫持長矛吟詩,形容能文能武的英雄豪邁氣概。其中“槊”為古代長矛,“賦”即吟詠創作。

  2.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唐代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志銘》,提到曹氏父子(曹操、曹丕等)在鞍馬間創作詩文。
    • 宋代蘇轼《前赤壁賦》進一步引用,描述曹操“酾酒臨江,橫槊賦詩”的豪情,成為經典意象。
  3. 用法與近義詞

    • 多用于形容文武雙全、氣概豪邁的人物,作謂語。
    • 近義詞為“能文能武”。
  4. 例句與延伸

    • 蘇轼:“舳舻千裡,旌旗蔽空……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 現代用法示例:“烽火年代,英雄橫槊賦詩,盡顯豪情。”
  5. 曆史背景
    成語常與曹操關聯,因其在赤壁之戰前既有軍事統帥的威嚴,又有文人的詩情,體現“鞍馬為文”的獨特形象。

總結來看,這一成語融合了軍事與文學的雙重意象,生動刻畫了古代英雄的複合氣質。

網絡擴展解釋二

橫槊賦詩

橫槊賦詩是指在戰鬥中激情澎湃時,用橫槊卧于馬前,高聲吟詠的行為。這是一種表達勇氣與豪情的方式,象征着戰士們的無畏和壯志。

拆分部首和筆畫

橫槊賦詩的拆分部首分别為“木”和“人”,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橫槊賦詩》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文獻,最早見于《世說新語·文學》篇。這種賦詩方式在古代戰争中非常流行,可以激發士兵們的鬥志,提升整體戰鬥力。

繁體

橫槊賦詩(橫:héng,槊:shuò,賦:fù,詩:sh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橫槊賦詩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一樣。以“橫”為例,古時的寫法為“降”,而非現代的“一”字形。

例句

将士們揮動着手中的橫槊,高呼着激情澎湃的詩句,奮勇向前沖鋒。

組詞

近義詞

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