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件憾事。 唐 薛元超 以不得進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為三恨。見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
(2).三件憾事。 唐 時 吐蕃 乞立贊 以不知天子喪,不及吊;山陵崩,不及赙;不知 德宗 即位,而發兵攻 靈州 ,入 扶 、 文 ,侵 灌口 為三恨。見《新唐書·吐蕃傳下》。
“三恨”一詞在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中有具體含義,主要指三件令人遺憾的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三恨”中的“恨”意為“遺憾”,而非現代漢語中常見的“怨恨”之意。該詞常用來表達人生或曆史事件中未能實現的願望或錯失的機遇。
唐代薛元超的三恨
據《隋唐嘉話》記載,唐代名臣薛元超曾感慨人生三大遺憾:
吐蕃乞立贊的三恨
《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吐蕃首領乞立贊因以下三事深感遺憾:
“三恨”作為典故,常被後世文人引用,用以表達對人生際遇的感慨,或作為曆史叙事的切入點。其核心在于通過具體遺憾事件,折射特定時代的社會價值觀與個人追求。
提示:若需查閱原始文獻,可參考《隋唐嘉話》卷上及《新唐書·吐蕃傳下》。
《三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抱恨在心、心懷不滿的三種遺憾。
《三恨》的拆分部首為“三”和“心”,其中“三”是部首,表示數量,“心”是次部首,表示與心理感受相關的詞義。《三恨》的總筆畫數為十六畫。
《三恨》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的楚漢相争篇,形容劉邦因對王質的忠誠而感慨的三種遺憾。
《三恨》的繁體字為「三恨」。
在古代,有時會以「三恨」的形式寫作「三恨」。
1. 他心存三恨,一直無法釋懷。
2. 他對自己的失敗感到三恨。
無法組成其他詞語,因為《三恨》本身已經是一個完整的詞語。
悔恨、遺憾、忿恨。
滿意、滿足、欣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