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ing-in-itself]∶事物的本身
八音有本體,五音有自然——阮籍《樂論》
(2) [noumenon]∶哲學名詞。形成現象的根本實體(常與“現象”相對)
(1).事物的原樣或自身。《後漢書·應劭傳》:“又集駁議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二事。其見《漢書》二十五,《漢記》四,皆删叙潤色,以全本體。”《北史·魏彭城王勰傳》:“帝曰:‘雖琱琢一字,猶是玉之本體。’” 鄒魯 《中國同盟會》:“軍事用票發行之後,流通世面,與實銀同一使用。然其本體無真價,不過代表實銀。”
(2).原來的體制、格局。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餘按 周處 此志……更為失誌記之本體,差實録之常經矣。”
(3).主體。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然繁辭雖積,而本體易總,述道言治,枝條《五經》。”
(4).引申為根本的。 李廣田 《論怎樣打開一條生路》:“這段話真是簡單扼要,說出了今天的文學的本體問題。”
(5).佛教稱諸法的根本自體或與應身相對的法身。《大日經》卷七:“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惟二公暫入輪迴,旋歸本體,無故現此泡影,則不可以理推。”
本體的漢語詞典釋義
"本體"作為漢語複合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多重含義:
哲學概念
指事物固有的本質或獨立存在的實體。傳統哲學中,"本體"與"現象"相對,強調超越表象的根本屬性,如《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其為"存在的本質或終極實在"。
語言學範疇
在詞彙學中,表示詞語的核心部分或原始形式。例如,"書本"一詞中"書"為本體,"本"為後綴,體現構詞法的核心要素(《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宗教與文化的根本存在
佛教典籍中,"本體"可指佛性、真如,如《大乘起信論》所述"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名為真如本體";道教則關聯"道"的永恒性(《辭海》第6版宗教分冊)。
現代學科延伸義
計算機科學中,"本體(Ontology)"指用于描述領域知識的概念體系,這一用法源于哲學概念的學術遷移(《計算機科學技術名詞》第三版)。
參考資料
“本體”是一個多領域交叉的概念,其含義根據學科背景有所不同。以下從不同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本質與實在
本體指事物最根本的屬性和存在依據,與表象或現象相對。例如柏拉圖認為“理念”是本體,如“美本身”是所有具體美的事物的根源。康德哲學中,本體指不可認識的“自在之物”,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本體與現象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實體與主體
在《後漢書》等古籍中,本體也指事物的主體或核心部分,強調其獨立存在性。
知識表示模型
本體是一種形式化的抽象模型,用于描述特定領域内的概念、屬性及關系。例如,在知識圖譜中,本體可定義“動物”與“植物”的共有特征及分類規則。
應用場景
用于智能搜索、數據集成和自動推理,例如通過本體模型實現跨數據庫的語義一緻性查詢。
語言的核心結構
本體指語言系統的本質要素,如語音、詞彙和語法。例如,語音系統包含音素、音節等基礎單位,是語言存在的基石。
工程學中的本體
指機器或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如“飛機的本體結構”。
文學修辭中的本體
在比喻句中,本體指被比喻的對象。例如“月亮像玉盤”中,“月亮”是本體,“玉盤”是喻體。
“本體”的核心意義可歸納為:事物本質、抽象模型、主體結構。不同領域的解釋側重不同,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探讨某領域,可參考相關學術文獻或權威詞典。
備置碧芳酒猜忤擦肩超速察伺楮貨訂證睹貎獻飧咄諾椟食放寬翻身匪患風旆閣僚犷犷桂玉鼓口椁帱畫虎成狗溷然火雲夾輔匠理謇谏揭債進谒駒掇老虜掠擄鸾庭鹭堠緑青麥酒廟谟眯瞙膜拜青牙青绉綢乳柱勝負兵家之常身心交瘁涉疑勢如破竹霜帶碩望松标搜采歲序更新肅啓貪私讨本韬光隱晦騰霜骢頭角峥嵘推賢進善鄉貫湘文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