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來訪的别國使臣。《周禮·秋官·司儀》:“諸公之臣,相為國客。” 孫诒讓 正義:“注雲:‘謂相聘也’者,謂奉君命聘問,往來為國客也。”
“國客”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區分:
一、古代含義(主流解釋) 指來訪的别國使臣,源自《周禮·秋官·司儀》中“諸公之臣,相為國客”的記載。根據孫诒讓的注解,此詞特指奉君主之命進行外交聘問的使者。這一用法強調外交場合中的官方身份,常見于古籍注釋類資料。
二、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在國外受重用或受賞識的人”,擴展了原意,用于形容在國際舞台取得成就或榮譽的個體。例如,獲得國際獎項的學者、跨國企業高管等。
使用場景對比:
注:若需具體文獻考證,可參考《周禮》原文及孫诒讓《周禮正義》。
《國客》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來自别國的人,也可指國家的賓客。這個詞通常用來表示對外國人的稱呼,有着尊重和客套之意。
《國客》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囗”和“宀”。其中,“囗”部表示圍繞,而“宀”部表示住宅,結合起來,可以理解為來自他國的人在國家内停留的意思。
拆分出來的筆畫分别是:囗(5畫)和宀(3畫)。
《國客》這個詞源較早,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用于描述國家賓客的稱號。
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國客』,多用于繁體字的書寫模式。
古時候寫《國客》的方式多數采用篆書字體,篆書是古代印刷和書寫時所使用的字體形式。
1. 他們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國客,今天大家一起歡聚一堂。
2. 這個旅館每天都有很多國客入住,體驗本地的風土人情。
1. 國家 (n.)
2. 賓客 (n.)
3. 國際 (adj.)
4. 客人 (n.)
5. 外國人 (n.)
1. 外賓:指來自外國的貴賓或賓客。
2. 外國人:指來自其他國家的人。
1. 本國人:指自己國家的國民。
2. 内賓:指在自己國家内的賓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