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kind of harrow popular in Northeast China] 東北地區一種翻土的農具
東北 地區一種碎土整地的農具。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十六:“劈了房子地,有了牲口,有了犁杖耲耙,咱們啥也不用愁了。” 畢方 锺濤 《千重浪》第十章三:“隻見那平川地裡出現了一溜一趟的小黑點,那不是兩副耲耙在耲地嗎?”
耲耙是東北地區傳統農具,主要用于碎土、整地及播種,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以下為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耲耙(拼音:huái bà)是東北農村用于碎土整地的農具,兼具翻土和播種功能。其結構通常由鐵齒和長柄組成,操作時通過拖動或推動松土,為播種做準備。
2. 功能特點
3. 文獻例證 周立波《暴風驟雨》描述其為重要生産資料:“有了犁杖耲耙,咱們啥也不用愁了”;畢方、锺濤《千重浪》更具體描寫了使用場景:“兩副耲耙在耲地”。
4. 相關農具 與耥耙(tāng bà)存在區别:耥耙主要用于水稻田松土除草,底部有短鐵釘(-11),而耲耙適用于旱地耕作。
提示:該詞屬于地域性農具名稱,現代機械化農具普及後使用頻率降低,但在東北方言文學作品中仍具文化價值。如需更多語言學考證,可查閱《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相關條目。
《耲耙》(lái p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一種農具,用來翻土松土。
《耲耙》由部首耳和旁邊部首罒組成。
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耲耙》在《說文解字》中首次出現,表示的是用來耙地的一種農具。
耲耙有時也被寫作耙,但在現代常用的寫法是耲耙。
繁體字“耲耙”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說文解字》中所記載的古文字寫法是“鬲鈀”,鬲是另一個讀音和意思相近的字。
1. 農民們用耲耙翻耕土地,準備播種。
2. 他手持耲耙,一邊揮灑汗水,一邊辛勤耕作。
1. 耙子 (pá zi):耙子是耲耙的小型化版本,用于耙地或除去雜草。
2. 耙地 (pá dì):耙地是指使用耙子或耲耙翻耕土地。
3. 耙齒 (pá chǐ):耙齒是耲耙的一部分,用于切割和翻動土壤。
1. 耒耜 (lěi sì):指用于犁地的農具。
2. 耰耙 (yōu pá):也是一種農具,用于整理土地。
該詞暫無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