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鼈的背殼。可制中藥。《新唐書·地理志七上》:“ 廣州 南海郡 ,中都督府。土貢:銀、藤簟、竹席、荔支、鼊皮、鼈甲。”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一·鼈》﹝修治﹞引《别錄》:“鼈甲生 丹陽 池澤,采無時。”
(2).靈車的車蓋。《釋名·釋喪制》:“﹝輿棺之車﹞其葢曰柳……亦曰鼈甲,似鼈甲然也。” 畢沅 疏證:“殯車之葢名輤,葬車之葢名荒,其謂之鼈甲則同也。”參見“ 鼈甲車 ”。
“鼈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生物學定義
指鼈(俗稱甲魚、水魚)的背甲,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10-15cm,表面黑褐色或墨綠色,具網狀紋路。
中藥材
鼈甲是鼈科動物鼈的幹燥背甲,經沸水燙剝、去殘肉、曬幹後入藥,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等功效。
性味歸經
功效與臨床應用
炮制方法
需經沙炒後用醋淬,以增強藥效。
古代喪葬用具
《釋名·釋喪制》中記載“鼈甲”指靈車的車蓋,因形似鼈甲而得名。
成語比喻
在部分方言或文學中,可比喻人軟弱無能(如“鼈甲之輩”),但此用法較少見。
以上信息整合自中醫典籍、藥材鑒定及語言學資料。如需更完整的藥方或炮制細節,可查閱《中國藥典》或中醫臨床文獻。
《鼈甲》是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鼈”指的是一種水生爬行動物,屬于爬行綱龜鼈目,外形像龜,而“甲”則指的是硬殼,用來保護龜鼈身體的外殼。
《鼈甲》的拆分部首是鳥部和石部,其中鳥部是“鳥”字的部首,石部是“石”字的部首。
《鼈甲》的總筆畫數為14畫,其中“鳥”字的筆畫數為11畫,“甲”字的筆畫數為3畫。
《鼈甲》是一個古漢語詞語,起源于古代文獻。它在現代漢語書面語中并不常見,但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經常出現。
《鼈甲》的繁體形式為「鱉甲」。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所以《鼈甲》的古代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差别,但整體的意思是相同的。
1. 鮮美的鼈肉是人們喜愛的食品,鼈甲通常被人們作為藥材使用。
2. 他深入研究了龜鼈的習性,對鼈甲的結構有着深刻的了解。
1. 鼈殼:指的是鼈身體外殼的硬殼。
2. 鼈肉:指的是鼈作為食材所制作的菜肴。
1. 烏龜:與鼈類似的一種爬行動物,也有硬殼。
2. 龜:統稱烏龜和鼈的動物。
1. 鼈肉:與鼈甲相對的詞,指的是鼈身體的肉。
2. 鼈殼:與鼈甲相對的詞,指的是鼈身體的硬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