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屈;冤屈。《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撫情効志兮,俛詘以自抑。”
由于“俛诎”一詞未見于常規漢語詞典,且搜索結果未提供相關釋義,該詞可能是生僻的古漢語詞彙或存在書寫誤差。根據單字拆分分析:
俛
古同“俯”,意為低頭、彎腰,表示謙卑、屈服,如《荀子·勸學》中“俛而讀,仰而思”。另一說通“勉”,表示盡力(此義較少見)。
诎(qū)
本義為言語鈍拙,引申為彎曲、屈服,如《史記·滑稽列傳》“诎體受辱”。
推測整體含義:可能指“身體與言語的謙卑屈服”,即“躬身順從、言辭退讓”的狀态,常見于古代臣子對君主的禮儀語境。但因缺乏具體文獻例證,此解釋僅供參考。
建議:若該詞出自特定古籍,請提供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若為現代自造詞,可能存在書寫錯誤(如“俯诎”“黾勉”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确認古漢語用例。
俛诎(fú q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低下、屈服或謙卑。它可以形容一個人态度謙卑、自願屈服或有一種退讓的傾向。
俛诎的部首是人字旁,拆分後的筆畫數是11畫。
俛诎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叫做“篆書”,篆書是青銅器上的銘文所用字體。後來,篆書演變為更加簡化的楷書,在這個演變過程中,一些漢字的形态也發生了改變。現代字形的俛诎是在楷書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
在繁體字中,俛诎的寫法是「俛詡」。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等。在古代背景下,俛诎的寫法是相對繁瑣的,不同于現在的簡化字形。在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俛诎的形态可能有所差異,但基本的意思和漢字結構保持一緻。
1. 他俛诎地低下了頭,表達出深深的謙遜之意。
2. 在教室裡,學生們俛诎端坐,恭敬地聽老師講課。
組詞: 謙詞、卑謙、卑微、謙卑、謙和。
近義詞: 謙遜、虛心、恭順。
反義詞: 驕傲、傲慢、自大、高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