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僻陋暗昧。 宋 葉適 《忠翊郎緻仕蔡君墓志銘》:“故我之所以能安於僻愚,不慕勢利者,我父既不以養己者責我,而又寬我兒女猥衆之憂故也。”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但謂字列為義,無復章句,書名僻愚,義旨隱奧。”
“僻愚”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層面的含義:
指人思想狹隘、見識淺薄,常形容眼界狹窄、缺乏開闊認知的狀态,與“博學多聞”形成反義對比。
構成分析
引申特點
可批評固守小圈子、對外界無知的人,如宋代葉適曾用“安于僻愚,不慕勢利”描述甘于封閉生活的人(《忠翊郎緻仕蔡君墓志銘》)。
該詞兼具地理與思想的雙重封閉性,既可指具體環境(如窮鄉僻壤),也可指抽象認知狀态(如見識淺薄)。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側重方向。
《僻愚》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愚昧無知、思想狹隘的狀态。
《僻愚》是由「人」和「口」兩個部首組成的。部首「人」表示人類,「口」表示言語。總共有9畫。
《僻愚》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原意是指城邑或村落偏僻而不發達。後來逐漸引申為形容人的思想陳舊、無法接受新事物,與時代脫節。
《僻愚》的繁體字為「僻愚」,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僻愚」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
1. 他一直拒絕接受新觀念,真是太僻愚了。
2. 這種思維方式太僻愚,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1. 近義詞:愚昧、閉塞、頑固
2. 反義詞:開明、聰明、睿智
1. 異想天開:形容想法離奇、超乎常理
2. 見識短淺:形容見聞少,思想狹隘
3. 孤陋寡聞:形容知識貧乏,見識狹隘
總之,「僻愚」形容一個人思想陳舊,不能接受新事物,與時代脫節。隻有不斷開拓、學習,才能避免淪為「僻愚」之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