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郊迎的意思、郊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郊迎的解釋

古代出郊迎賓,以示隆重、尊敬。《管子·小匡》:“初, 桓公 郊迎 管仲 而問焉。 管仲 辭讓。”《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 ﹞至 蜀 , 蜀 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先驅, 蜀 人以為寵。” 唐 劉禹錫 《平蔡州》詩之一:“相公從容來鎮撫,常侍郊迎負文弩。” 明 何景明 《皇告》詩:“龍旗既翔,龍幄既張。大小肅肅,乃於郊迎。” 清 王韬 《淞濱瑣話·徐麟士》:“﹝ 麟士 凱旋,﹞女君郊迎三十裡,待以上賓之禮,賜以黃金萬鎰,白璧十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郊迎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禮儀色彩的複合詞,指古代官員或重要人物出城至郊外迎接賓客的禮節儀式。《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到郊外迎接,以示隆重",其核心由"郊"(城邑外圍)與"迎"(迎接)兩個語素構成,最早見于《周禮》記載的"諸侯觐于天子,為宮方三百步,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的禮儀制度。

該詞在《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的記載中,體現為劉邦親赴項羽駐地表達敬意的行為模式。從構詞法分析,"郊"作為處所狀語限定"迎"的動作方位,構成"狀語+動詞"的偏正結構,這種構詞方式常見于古代禮儀用語,如"郊祀""郊勞"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特别指出,郊迎制度自周代确立後,在秦漢時期形成"三十裡郊迎"的定制,至唐代發展出"郊迎使"的專門官職,《新唐書·百官志》記載該職"掌導引儀仗,郊勞賓客"。這種禮儀規範在宋代《政和五禮新儀》中仍有詳細規制,明清時期逐漸簡化為特定外交場合的禮節。

網絡擴展解釋

“郊迎”是古代中國的一種隆重迎賓禮儀,指重要人物到城郊之外迎接賓客,以示極高的尊重和禮遇。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郊迎源于先秦時期,核心是主方出城至郊外迎接貴賓,通過空間距離的延伸表達敬意。如《管子·小匡》記載齊桓公郊迎管仲,體現對賢臣的重視。

  2. 儀式特點

    • 隆重性:常伴隨儀仗隊列,如《史記》描述蜀地官員郊迎司馬相如時“縣令負弩矢先驅”;
    • 等級差異:迎接者身份越高,儀式越盛大,如《戰國策》中蘇秦衣錦還鄉時“父母郊迎三十裡”,而嫂子則匍匐謝罪。
  3. 應用場景

    • 迎接功臣(如管仲歸齊);
    • 接待朝廷使者(如司馬相如出使蜀地);
    • 特殊節禮(如漢代天子“出郊迎冬”的立冬典禮)。
  4. 文化意義
    郊迎不僅是禮節,更是政治姿态的體現,常用于彰顯君主禮賢下士或強化中央權威,如唐代劉禹錫詩中“常侍郊迎負文弩”暗含對藩鎮歸順的贊頌。

該禮儀在明清文獻中仍有記載,但隨時代演變逐漸簡化,更多成為文學中的典故符號。

别人正在浏覽...

謗論辯達屏氣凝神裁辨朝定朝晩成均監初旦當期眈學短榜罰科翻船朏朏福徵功首公狀垢濁觀仰骨鲠在喉孤露函牍耗失闳深後俊鹘雕将遇良才勦絶錦幅錦篇繡帙咎罰空中書虧圖狼牙脩燎泡浏溧謾讕密簇囊括赧顔排毀篇次黔雷清俸青羅帶親就瓊葩求信棄瑕取用岖崯舍講碩德田漁未老先衰五辭香茗小疵邪蒿心地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