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拂曉。《後漢書·黨锢傳·李膺》:“不謂夷之初旦,明而未融。” 南朝 梁 沉約 《歲暮愍衰草》詩:“露縞枝於初旦,霜紅天於始夕。”
“初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指拂曉時分,即天剛亮的時候,常用于描述黎明前後的時刻。
該詞由“初”(開始)和“旦”(天亮)組合而成,字面直譯為“天剛亮”,引申為事物發展的初期階段。
初旦(chū d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每年元旦的第一天,即公曆的1月1日。這一天被視為新年的開始,很多國家都會慶祝這個重要的節日。
初旦的部首是日字旁,表示與太陽、日子相關。初旦一共有12個筆畫。
初旦一詞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它是由“初”和“旦”兩個字組合而成。初意為“開始”,旦意為“早晨”,合在一起就是新年的第一天。
初旦的繁體字為「初晨」。在繁體字中,“旦”變成了“晨”,但意思和讀音都相同。
古時候,“初”字的寫法有多種變體,而“旦”字的寫法較為固定,寫作“日”字旁加一個“旦”字。”
1. 初旦這天,人們會去廟裡祈求來年的平安和好運。
2. 初旦一過,寒冬開始漸漸轉暖,春天就要到來了。
初旦沒有常見的相關組詞。
新年、元旦
年末、除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