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初旦的意思、初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初旦的解釋

猶拂曉。《後漢書·黨锢傳·李膺》:“不謂夷之初旦,明而未融。” 南朝 梁 沉約 《歲暮愍衰草》詩:“露縞枝於初旦,霜紅天於始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初旦是漢語中表示時間概念的複合詞,特指黎明時分,太陽初升的時刻,蘊含光明起始的意象。以下從釋義、語源及文學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基礎釋義


二、語源與經典用例

  1. 《詩經》溯源

    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七月》: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缵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飨,曰殺羔羊。跻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其中“二之日”即周曆二月(夏曆十二月),雖未直接出現“初旦”,但《七月》以農時叙事奠定“旦”為晨始的文化語境,後世由此衍生時間詞。

  2. 文學意象的定型

    • 杜甫《北征》:

      “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蒼茫問家室……”

      詩中“初吉”與“初旦”意近,均指朔日(月初)黎明,體現唐代對時間詞的詩化運用。

    • 王安石《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雞鳴見日升”即“初旦”的具象化描繪,象征光明驅散黑暗。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初旦:黎明,天剛亮時。例:“《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鎮新城,盡室而行,造泛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上疏請量宜旋旆……诏遣侍中慰勞,遂還都。聞當輿入西州門,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怅然謂所親曰:“吾昔嘗與諸人共遊處,倏忽十年,今複初旦,遂成陳迹。”’”(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旦:①天亮,早晨。如《木蘭詩》:“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初旦為同義複合,強化拂曉之意。


四、文化象征

“初旦”在傳統文化中常喻希望與新生:


結論:“初旦”是承載自然觀察與人文精神的古典時間詞,其釋義根植于字源本義,經《詩經》等經典沉澱,最終成為文學與日常語言中黎明時刻的雅稱。

網絡擴展解釋

“初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基本含義:指拂曉時分,即天剛亮的時候,常用于描述黎明前後的時刻。

文獻出處

  1. 《後漢書·黨锢傳·李膺》:文中提到“不謂夷之初旦,明而未融”,比喻事物初現但未完全顯現的狀态。
  2. 南朝沈約《歲暮愍衰草》:“露缟枝于初旦,霜紅天于始夕”,描繪清晨露水凝結在枝頭的景象。
  3. 宋代蘇轼詩詞:如“喜鵲翻初旦”和“及此初旦涼”,均以“初旦”指代早晨的涼爽或自然動态。

用法特點

補充說明

該詞由“初”(開始)和“旦”(天亮)組合而成,字面直譯為“天剛亮”,引申為事物發展的初期階段。

别人正在浏覽...

班璘炒團碜事穿紅着緑傳遽翠尖大旱望雲打麼诃谛實凍刺刺冬菇鬥穴端要笃亮返魂樹繁然幡舞分業副後根雕更妝古處鬼擘口過阙姑置勿論何足道哉黃蘆昏鈍豭狗牋表坎井之鼃口角生風筐椟曠無靈帏鸾蜂蜜落淚蒲公英喬人旗兵傾排清整缺憾三賦三五七言詩贍缛山世石表時不我待時習使賢任能耍青談稼瓦西裡耶夫兄弟無颠物理學霧鎖雲埋遐傳相罵銜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