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稱官吏的薪金。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恁時節,奉還一年清俸。”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 金華 貧家多溺女。 阮文達 撫 浙 時,捐清俸若幹。” 鄭觀應 《盛世危言·銀行上》:“官積清俸,民蓄辛貲,存欵生息,斷無他慮。”
“清俸”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舊時官吏的正式薪金,屬于書面用語。例如清代官員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提到“捐清俸若幹”,即指捐出部分薪金。
該詞多用于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文獻,反映古代官吏薪酬體系。隨着近代漢語演變,逐漸被“俸祿”“薪俸”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俸”的詳細字義(如五行屬性、取名寓意),可參考漢字解析類詞典。
清俸(qīng fèng)指清朝時的官員俸祿。
清俸的拆分部首:清(清字邊旁) 俸(人字旁)。
清俸的筆畫數:清(10畫) 俸(9畫)。
清俸一詞的來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用于指代官員的薪酬。
「清俸」的繁體字為「清餉」。
在古時候,清俸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以「清」和「俸」這兩個字形成組合寫法。
1. 官員們每月都能準時領取他們的清俸。
2. 清代的清俸制度相對完善,不同官職有不同的俸祿标準。
清政府、俸祿、清代、清晰、俸祿制度
薪酬、工資、報酬
無俸祿、失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