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朏朏的意思、朏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朏朏的解釋

(1).獸名。《山海經·中山經》:“又北四十裡,曰 霍山 ,其木多榖。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養之可以已憂。” 汪绂 《山海經存》:“朏音菲。” 郝懿行 箋疏:“ 陳藏器 《本草拾遺》雲:‘風貍似兔而短,人取籠養之。’即此也。” 宋 汪若海 《麟書》:“安得朏朏之與遊,而釋我之憂也哉!”

(2).天未大亮貌。《楚辭·王逸<九思·疾世>》“時昢昢兮且旦”原注:“昢,一作朏。” 洪興祖 補注:“朏,月未盛明。”

(3).聚積貌。《西京雜記》卷六:“牀上石枕一枚,塵埃朏朏甚高,似是衣服。” 南朝 齊 王融 《法壽樂·歌寶樹》:“亭亭宵月流,朏朏晨霜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朏朏”是“胐”的疊詞形式,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胐”的不同讀音及釋義來分析:

  1. 讀作 fěi 時:

    • 指微弱的光亮連續出現的狀态,如新月逐漸顯現的光輝,或黎明時分天剛發亮的景象。例如《楚辭》中“胐明”即指拂曉。
    • 也作農曆初三的代稱,因古人以月相計時,初三時新月初現,故稱“朏”。
  2. 讀作 kū 時(較少見):

    • 可表示身體部位相關的彎曲或形态,如胯骨或腳部彎曲的狀态,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為罕見。

延伸說明:
“朏朏”在文學中常被賦予詩意,比如描繪天色将明未明時的朦胧感,或比喻事物初現的生機。此外,《山海經》中記載的異獸“朏朏”(狀如狸,白尾有鬣),雖與此詞同形,但屬于同名異義現象,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确認語境中的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朏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早晨的時候,東方天空剛剛亮起的樣子。朏朏的拆分部首是月字旁和木字旁,共有12個筆畫。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是由朋早兩個字組成,朋指朝陽,早表示時間的早晨。在繁體字中,朏朏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化,朏朏也有不同的寫法。在古代的鐘鼓文中,朏朏的寫法是①個日字旁早字旁,後來發展成為朋字旁早字旁。而在篆書中,朏朏的字形則稍微有所不同,寫作⻊早。 例句:朏朏的清晨,天空泛起了一抹淡紅。 朏朏的組詞有:朏朏早晨、朏朏陽光等。 朏朏的近義詞可以是:晨、早晨、黎明等。 而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朏朏對應。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您的要求!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