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朏朏的意思、朏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朏朏的解釋

(1).獸名。《山海經·中山經》:“又北四十裡,曰 霍山 ,其木多榖。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養之可以已憂。” 汪绂 《山海經存》:“朏音菲。” 郝懿行 箋疏:“ 陳藏器 《本草拾遺》雲:‘風貍似兔而短,人取籠養之。’即此也。” 宋 汪若海 《麟書》:“安得朏朏之與遊,而釋我之憂也哉!”

(2).天未大亮貌。《楚辭·王逸<九思·疾世>》“時昢昢兮且旦”原注:“昢,一作朏。” 洪興祖 補注:“朏,月未盛明。”

(3).聚積貌。《西京雜記》卷六:“牀上石枕一枚,塵埃朏朏甚高,似是衣服。” 南朝 齊 王融 《法壽樂·歌寶樹》:“亭亭宵月流,朏朏晨霜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朏朏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疊音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朏朏"本義指月光初現之貌,特指農曆每月初三的新月微光。該詞由"朏"字重疊構成,"朏"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月未盛之明",強調月光尚未達到圓滿的初始狀态。

二、古籍例證 在《山海經·中山經》中記載了異獸"朏朏":"霍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養之可以已憂。"此處作為神獸名稱,其特征被描述為形似狸貓,尾部有白色長毛,具有解憂的特殊能力。此異獸形象在後世《宋書·符瑞志》等文獻中亦有轉引。

三、文化引申 古代天文學文獻中,"朏"作為月相術語使用,《尚書·召诰》載:"惟三月,哉生魄,朏三日。"此處"朏三日"即指初三的月相。疊用"朏朏"時,既可強化對月光的形象描繪,也可特指《山海經》記載的瑞獸,形成一詞多義的語言現象。

主要參考資料: 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 2.《說文解字注》段玉裁著 3.《山海經校注》袁珂校譯 4.《尚書今古文注疏》孫星衍撰

網絡擴展解釋

“朏朏”是“胐”的疊詞形式,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胐”的不同讀音及釋義來分析:

  1. 讀作 fěi 時:

    • 指微弱的光亮連續出現的狀态,如新月逐漸顯現的光輝,或黎明時分天剛發亮的景象。例如《楚辭》中“胐明”即指拂曉。
    • 也作農曆初三的代稱,因古人以月相計時,初三時新月初現,故稱“朏”。
  2. 讀作 kū 時(較少見):

    • 可表示身體部位相關的彎曲或形态,如胯骨或腳部彎曲的狀态,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為罕見。

延伸說明:
“朏朏”在文學中常被賦予詩意,比如描繪天色将明未明時的朦胧感,或比喻事物初現的生機。此外,《山海經》中記載的異獸“朏朏”(狀如狸,白尾有鬣),雖與此詞同形,但屬于同名異義現象,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确認語境中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奧絶冰井台捕頭慘事讒頰超過超擢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叱嚷傳代椽燭賜舍翠軿搭袱奠鼎奠位貂卻獨創芳姿飜黃倒皂歸流國孝橫塹假皇帝箭道僵局集次街吏旌大金相冏然砍腦鬼恐怕誇說唠喀辣茄楞木能奈臬府拍然破斧缺斨勤肅桑條韋栅極山瘴神術妙計慎肅崧高松節所當無敵逃離聽其自然晚境完滿向晦向火乞兒陷假校飾小誦謝池春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