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污穢。《詩·唐風·揚之水》“揚之水,白石鑿鑿” 漢 鄭玄 箋:“激揚之水,波流湍疾,洗去垢濁,使白石鑿鑿然。” 漢 荀悅 《漢紀·平帝紀》:“臣聞叛逆之國既以誅讨,則瀦其宮以為污池納垢濁焉。”
“垢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垢濁”指污穢、肮髒,既可用于描述物質上的污漬(如《詩·唐風·揚之水》中“洗去垢濁”),也可比喻精神或環境中的不潔(如“脫垢濁之塵緣”)。
“垢濁”兼具具象與抽象含義,既可指具體污漬,也可引申為精神或環境中的不潔狀态,常見于古典文獻與哲學論述中。
垢濁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來形容事物粘髒、不幹淨的狀态,意為污濁、不清潔的樣子。
垢濁的部首是土字旁,拆分為“土”和“主”。其中,“土”是垢濁的部首,表示與土相關的意思,“主”為垢濁的偏旁,表示與主要内容相關的意思。垢的筆畫數為9,濁的筆畫數為12。
垢濁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爾雅》一書。在民間語言中,垢濁常用來形容水質污濁、物品髒亂。
垢濁的繁體字是「垢濁」。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些不同。垢濁在古代寫作「穀鐲」,其中「穀」表示谷物、食物的意思,「鐲」表示戴在手腕上的裝飾品。
這塊布被汗水浸濕了,變得垢濁不堪。
垢迹、垢病、垢膩、濁流、濁酒、濁音。
污濁、肮髒、不潔、糟糕。
清潔、幹淨、純淨、澄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