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郊迎的意思、郊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郊迎的解释

古代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管子·小匡》:“初, 桓公 郊迎 管仲 而问焉。 管仲 辞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至 蜀 , 蜀 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 蜀 人以为宠。” 唐 刘禹锡 《平蔡州》诗之一:“相公从容来镇抚,常侍郊迎负文弩。” 明 何景明 《皇告》诗:“龙旗既翔,龙幄既张。大小肃肃,乃於郊迎。”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徐麟士》:“﹝ 麟士 凯旋,﹞女君郊迎三十里,待以上宾之礼,赐以黄金万鎰,白璧十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郊迎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礼仪色彩的复合词,指古代官员或重要人物出城至郊外迎接宾客的礼节仪式。《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到郊外迎接,以示隆重",其核心由"郊"(城邑外围)与"迎"(迎接)两个语素构成,最早见于《周礼》记载的"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的礼仪制度。

该词在《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的记载中,体现为刘邦亲赴项羽驻地表达敬意的行为模式。从构词法分析,"郊"作为处所状语限定"迎"的动作方位,构成"状语+动词"的偏正结构,这种构词方式常见于古代礼仪用语,如"郊祀""郊劳"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特别指出,郊迎制度自周代确立后,在秦汉时期形成"三十里郊迎"的定制,至唐代发展出"郊迎使"的专门官职,《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该职"掌导引仪仗,郊劳宾客"。这种礼仪规范在宋代《政和五礼新仪》中仍有详细规制,明清时期逐渐简化为特定外交场合的礼节。

网络扩展解释

“郊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隆重迎宾礼仪,指重要人物到城郊之外迎接宾客,以示极高的尊重和礼遇。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郊迎源于先秦时期,核心是主方出城至郊外迎接贵宾,通过空间距离的延伸表达敬意。如《管子·小匡》记载齐桓公郊迎管仲,体现对贤臣的重视。

  2. 仪式特点

    • 隆重性:常伴随仪仗队列,如《史记》描述蜀地官员郊迎司马相如时“县令负弩矢先驱”;
    • 等级差异:迎接者身份越高,仪式越盛大,如《战国策》中苏秦衣锦还乡时“父母郊迎三十里”,而嫂子则匍匐谢罪。
  3. 应用场景

    • 迎接功臣(如管仲归齐);
    • 接待朝廷使者(如司马相如出使蜀地);
    • 特殊节礼(如汉代天子“出郊迎冬”的立冬典礼)。
  4. 文化意义
    郊迎不仅是礼节,更是政治姿态的体现,常用于彰显君主礼贤下士或强化中央权威,如唐代刘禹锡诗中“常侍郊迎负文弩”暗含对藩镇归顺的赞颂。

该礼仪在明清文献中仍有记载,但随时代演变逐渐简化,更多成为文学中的典故符号。

别人正在浏览...

搬九般爵碑颂北溪宾职鄙质钗德尘言崇特串户抵替風蓋封戎封行冈比西斯冠狗桄综贯鱼蛊主海涅憨大皓羽黑纱鹤径虹吸现象怀徕槐厅嘉骐鱼贾商济济一堂金章玉句冷玉靓耀留夷留攒买笑追欢谩语马赛克秘妙宁靖凝笑拍抚七哀气核啓蒙尚甫设朝誓天指日数九天顺附斯翬它日铁腥替古人担忧通讯録外厂寤移乡土文学哓聒削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