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信;信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雜觚·起居》:“今人函牘往來,多用‘起居’字。” 魯迅 《書信集·緻李秉中》:“至于款項,倘其借之他人,則函牍往反,而且往反再三,而終于不得要領,必與賣稿無異。”
“函牍”是漢語詞彙,指書信或信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函牍(hán dú)指通過文字形式傳遞信息的書信或信件,常用于正式或書面交流。部分資料補充其本義為“放置于匣中的書簡”,後逐漸泛指一般書籍。
引證與用法
近義詞與關聯詞
包括尺牍、尺素、書翰、信劄、文書等,均與書面交流相關。
英文翻譯
可譯為“letters”或“correspondence”,對應正式書信往來。
擴展說明
函牍在古代多指裝于匣中的信函,後逐漸演變為泛指書信,現代使用中更強調書面形式的正式性。
函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函的拆分部首是幾,牍的拆分部首是牐。函字的筆畫數目為5畫,牍字的筆畫數目為9畫。
函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源自于古代傳遞信息、交流文書等用途的一種工具。"函"指的是信函、信封等信件的外包裝,而"牍"則指的是文書、書信等寫在竹簡、木版等載體上的形式。因此,函牍表示的是書信、信件等的總稱。
在繁體字中,函牍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保持了與簡體字相似的形狀和結構。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中,函字的形狀為一個長方形的外框,内部一根橫線表示裝信的内容,下方有一個短橫表示封口。牍字的形狀為豎形,下方有一個橫線,表示文書寫在牍上。
1. 他收到了一封重要的函牍,需要及時回複。
2. 看着那些古老的函牍,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
函電、函件、函授、書函、字函等。
信件、書信、函件等。
口頭、傳媒、口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