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滅,滅絕。《書·甘誓》:“ 有扈氏 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勦絶其命。” 孔 傳:“勦,截也;截絶,謂滅之。” 晉 左思 《魏都賦》:“與先世而常然,雖信險而勦絶。”
“勦絶”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由“勦”和“絶”兩部分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籍用例分析,其核心含義可解釋為“徹底剿滅、根除無遺”,強調以武力或其他手段完全消滅某事物或群體。
從詞義分解來看: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軍事或政治行動,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勦絶兇德”,指徹底鏟除暴虐勢力。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事件時仍具學術價值。
參考來源:
“勦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勦絶”意為消滅、滅絕,通常指通過武力或強制手段徹底清除某事物或群體。例如《書·甘誓》中提到“天用勦絶其命”,即上天要滅絕其性命。
詞義解析
文獻用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研究文獻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語境強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尚書》《魏都賦》等原文。
壁鐘捕風弄月不經事才品懲忿窒欲鸱張戴帻當頭棒喝蕩析離居嫡子二因素說琺琅質風鶴風險資金焚骸附錯趕街拱護公家挂果雚澤古澹紅帶渾博渾窳貨船火雞怙恃腳碓剿饷激蕩解罔解選畸躬羁鞚錦繪糾核九蘭機杼一家巨虛抗手口堿愧顔蘭芳廉灋糧胥妙人旁跌凄寂求戰山靈耍叉松風操譚天說地逃暑飲踏張童丱帷鼎無可奈銷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