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書籍中篇章的順序。 三國 魏 何晏 《<論語集解>叙》:“ 魯共王 時,嘗欲以 孔子 宅為宮。壞得古文《論語》、《齊論》有《問王》、《知道》,多于《魯論》二篇,古論亦無此二篇,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篇次不與《齊》、《魯論》同。” 宋 曾鞏 《<禮閣新儀目錄>序》:“蓋此書本三十篇,則集賢院書雖具,然其篇次亦亂。既正其脫謬,因定著從目録,而《禮閣新儀》三十篇復完。”
“篇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篇次(拼音:piān cì)指書籍或文章中篇章的排列順序。例如,不同版本的文獻可能因篇章順序差異而形成不同體系,如《論語》的古文版本與《齊論》《魯論》的篇次不同。
古代文獻
三國時期何晏在《論語集解·叙》中提到,古文《論語》的篇次與《齊論》《魯論》存在差異。
宋代曾鞏在《禮閣新儀目錄序》中也提到古籍因篇次混亂需重新整理。
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文獻學、古籍整理領域,強調對文本結構的考據與編排。
“篇次”既包含篇章的物理順序,也隱含不同版本間的文本差異,是研究古籍版本的重要概念。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詞典》或文獻學相關著作。
《篇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篇”和“次”兩個字組成。它可以分解為“⺮”和“十口”兩個部首,由12個筆畫構成。
“篇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對文章和文字的分類、排序和編排方式。在古代,人們将文章按照主題、内容或順序進行分篇,并給予每篇一個次序或順序編號,以方便閱讀和索引。
《篇次》的繁體字為「篇次」。在繁體字中,字形更加複雜,但仍然保留着原來的意義和用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對于“篇次”這個詞,古時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的含義仍然保留不變。
1. 他的論文在本學術期刊中是第一篇次發表的。
2. 這本書按照題材分類,共分為十五篇次。
篇次是一個名詞,它可以和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形成新的詞組,比如:
1. 篇次排序
2. 篇次編號
3. 篇次索引
與“篇次”意義相近的詞語包括:
1. 文章順序
2. 文本序號
與“篇次”意義相反的詞語包括:
1. 無序
2. 混亂
3. 無次序
總結來說,篇次是指文章或文本在排序、分類中的次序或順序。它來源于古代文化中對文章的編排方式,并常被用于描述文章、書籍、期刊等的序號和排列順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