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均監的意思、成均監的詳細解釋
成均監的解釋
唐 代曾改國子監為成均監。《新唐書·百官志三》:“ 垂拱 元年,改國子監曰成均監。”參見“ 國子監 ”。
詞語分解
- 成的解釋 成 é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張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發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狀況:成形。成性。成人。自學成才。蔚然成風。 變為:長成。變成。
網絡擴展解釋
“成均監”是中國唐代的官署名,主要與中央教育機構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成均監是唐代對國子監的短暫改稱,主要用于武則天執政時期。國子監是古代最高教育管理機構,負責中央官學(如國子學、太學等)的行政事務。
2.曆史背景與時間
- 改名時間: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則天将國子監更名為成均監。
- 恢複原名: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複位後恢複“國子監”舊稱。
- 部分資料提到“光宅元年(684年)改名”(如),可能與曆史記載差異有關,但主流文獻以垂拱元年為準。
3.職能與地位
成均監延續了國子監的職能,主管國家教育、科舉考試及人才培養,下設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等),是唐代文化教育體系的核心機構。
4.名稱來源
“成均”一詞源自周代對大學的稱呼,意為“均調教化”,後成為古代高等學府的代稱。唐代沿用此名以彰顯教育機構的傳統地位。
5.擴展影響
- 高麗王朝(今朝鮮半島)在1298年效仿唐代制度,将國子監改稱“成均監”,後發展為韓國著名的成均館大學。
- 浙江大學校歌“國有成均,在浙之濱”中的“成均”也源于此典故。
參考資料說明:
- 關于改名時間,不同文獻存在細微差異,可能與曆史記載版本有關,但主流觀點以垂拱元年為準。
- 若需更完整的曆史脈絡,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等權威史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成均監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成均學宮的監察官或官職。下面是關于成均監的相關信息:
1. 拆分部首和筆畫:成均監的部首是彳(走),筆畫數為13。
2. 來源:成均監最早出現于《周禮·秋官·大司寇》一書中,指的是負責管理學宮的官員。後來,在明代朝廷建立的成均學宮中,成均監成為了學宮的監察官或官職。
3. 繁體字:成均監(注:該字為繁體字,請以簡體字“監”為準)。
4. 古時候漢字寫法:成均監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特殊變化。
5. 例句:成均監對于學宮的管理起着重要的監察作用。
6. 組詞:成均學宮、監察、官職。
7. 近義詞:成均監的近義詞可以是監察官、學宮監察員等。
8. 反義詞:成均監的反義詞可以是非監察官、不負責學宮監察的官員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