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雀鼠角牙,用以啄齧。後因以“角牙”比喻讒陷别人的手段。《新唐書·朱敬則傳》:“去萋斐之角牙,頓姦險之芒刃,塞羅織之妄源,掃朋黨之險迹。”
“角牙”一詞的含義可從文學隱喻和家具部件兩方面解釋,具體如下:
詞源與典故
源自《詩經·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詩中用“雀角”“鼠牙”比喻小人通過讒言、誣陷等手段攻擊他人。
後引申為以陰險手段陷害他人,如《新唐書》中“去萋斐之角牙”即指消除讒言危害。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形容政治鬥争或人際糾紛中的诽謗行為,強調手段的隱蔽性與破壞性。
在明清家具中,“角牙”又稱“托角牙子”,是連接橫豎材交接處的三角形或轉角部件,用于加固結構和裝飾。
“角牙”一詞兼具文學與實物的雙重含義:
《角牙》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動物體内所生長的尖銳或堅硬的齒或牙齒。
漢字《角牙》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牛)和“⻊”(足),總共有13畫。
《角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代表着動物的角和牙齒,象征着動物的力量和野性。
繁體字的寫法為「角齒」。
在古時候,漢字《角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它的含義和形象大緻相似,代表着動物體内的尖銳齒齒。
1. 虎的獠牙鋒利無比。
2. 這隻鳄魚的巨大牙齒像是角牙一樣。
1. 角鬥(指動物或人進行搏鬥)
2. 牙齒(人或動物的牙)
3. 角落(房間或場所的邊角部分)
1. 牙齒
2. 獠牙
3. 象牙
1. 種子(植物體内的種子)
2. 枝葉(樹木的枝幹和葉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