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擊毀。《文選·宋玉<風賦>》:“耾耾雷聲,迴穴錯迕,蹷石伐木,梢殺林莽。” 李善 注引 韋昭 曰:“梢擊也。” 呂延濟 注:“言風聲如雷急而交錯,頓擊木石林莽。”
“梢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梢殺(拼音:shāo shā)意為“擊毀”,指強風、暴力等對物體(如樹木、山石)的猛烈摧毀作用。
《風賦》中的經典描述
戰國時期宋玉在《風賦》中寫道:“耾耾雷聲,迴穴錯迕,蹷石伐木,梢殺林莽。”
此句描繪狂風如雷聲轟鳴,摧折山石、樹木,橫掃林野的場景。李善注引韋昭曰:“梢,擊也”,呂延濟進一步解釋為“風聲如雷急而交錯,頓擊木石林莽”。
後代文學引用
宋代洪朋《和駒父大雨雹》詩雲:“銷毀金石不足道,梢殺林莽今可哀。”
此處以“梢殺”形容冰雹對林木的毀滅性打擊。
詞義特點
該詞多用于形容自然力量(如風、冰雹)的破壞性,常見于古文或詩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近義詞
古漢語中類似詞彙有“摧折”“伐木”等,但“梢殺”更強調橫掃、擊打的動作。
“梢殺”是一個具象的動詞,生動刻畫了自然暴力的破壞過程,其文學性使其多見于古典作品。如需更多例句或考據細節,可參考《文選》或宋代詩詞集注。
梢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殺掉叛徒”。梢殺一詞常用于描述消滅内部叛變者或背叛者的行為。
梢殺由兩個漢字組成:
梢:木(mù)+ 少(shào),木字作為梢字的部首,尚字表音。
殺:木(mù)+ 偏旁之殺(shā),木字作為殺字的部首,殺字本身由3畫組成。
梢殺一詞源于古代兵法和刑法中的用語,用于描述消滅叛變者、背叛者或敵對勢力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梢殺分别寫作梢殺。
在古代,人們對梢殺的寫法可能有些許差異。常見的古代寫法包括:㱮殺、棗殺、椒殺等。
1. 他被指控犯下背叛國家的罪行,最終被判處梢殺。
2. 部隊的叛徒們遭到了嚴厲的梢殺。
組詞:梢首、殺身、梢椒。
近義詞:處決、斬首、絞刑。
反義詞:饒恕、寬大、寬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