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祀社,春夏祈而秋冬報。《禮記·郊特牲》:“祭有祈焉,有報焉。” 鄭玄 注:“祈,猶求也。謂祈福祥、求永貞也,謂若穫禾報社。”《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九年》:“丙子,初令州縣祀社稷,又令士民裡閈相從立社。各申祈報,用洽鄉黨之歡。” 胡三省 注:“春夏祈而秋冬報。”
“祈報”是古代中國與農業相關的祭祀儀式,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
擴展參考:唐代《資治通鑒》提到“各申祈報,用洽鄉黨之歡”,說明該儀式具有凝聚社區的作用。
《祈報》是一詞彙,意思是祈求或者祈福。通過此詞,人們表達對神靈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的祈求,希望得到幫助、保佑或者安甯。
詞語「祈報」的拆分部首有「礻」和「報」。筆畫組成為8畫。
「祈報」這個詞彙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尚書·商書·廣成》中。在繁體字中,「祈報」的寫法保留了相同的意思和結構。
在古代,「祈報」這個詞彙的寫法可能會有少許不同,但整體上保持了「礻報」的組合。由于字形的演變和變異,不同的朝代和地區可能有稍微不同的字體形式。
1. 他每天祈報着希望能順利通過考試。
2. 人們聚集在寺廟中,祈報豐收和吉祥。
3. 在困難的時刻,他們一起祈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組詞:祈求、報答、禱告、保佑
近義詞:祈禱、懇求、祈求、乞求
反義詞:消遣、放棄、嘲笑、妄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