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獵的人。《文選·曹植<七啟>》:“獠徒雲布,武騎霧散。” 李善 注:“《説文》曰:‘獠,獵也。’”
“獠徒”一詞的釋義存在兩種不同角度的解釋,需結合語義演變和文獻用例綜合理解:
1. 原始含義:指打獵的人
這一解釋主要源于古籍文獻的直接引用。例如《文選·曹植〈七啟〉》中“獠徒雲布,武騎霧散”,李善注引《說文》稱“獠,獵也”。“獠”字本義為狩獵(尤其是夜間狩獵),如《管子·四稱》中“獠獵畢弋”,因此“獠徒”最初指代參與狩獵活動的群體。
2. 衍生含義:貶義指兇惡殘暴之人
隨着曆史發展,“獠”被用作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泛稱(如“夷獠”),逐漸帶有文化偏見色彩。此時“獠徒”演變為貶義詞,用于形容野蠻、不講道理之人。這一用法常見于明清小說,如《水浒傳》中多将山野盜匪稱為“獠徒”。
語義演變邏輯
兩者的關聯可能源于古代中原文化對邊疆民族的刻闆印象:因部分族群以狩獵為生,其生活方式被曲解為“未開化”,最終“獠徒”從職業稱謂演變為帶有歧視性的負面詞彙。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需注意曆史語境差異。
《獠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野蠻而兇猛的人”。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些行為粗野、無法無天的人。
《獠徒》的部首是“犬”,拆分後的筆畫順序為“犭、刀、彡、彳”。其中,“彡”和“彳”為偏旁部首。
《獠徒》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是用來形容山野中的猛獸或者兇惡的人。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行為野蠻的人類。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可見,如《莊子·人間世》中提到了“獠人”,意指兇暴的人。
繁體字的《獠徒》為“獠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字形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然而,字形的基本結構仍然保持一緻。關于《獠徒》這個詞的古漢字寫法,可以參考古代文獻中的描寫。
1. 他是一個獠徒,常常搶劫路人財物。 2. 這個地區的獠徒非常嚣張,屢次鬧事。
1. 獠心:形容人心狡詐狠毒的意思。 2. 獠牙:形容人或動物尖銳而鋒利的牙齒。
暴徒、蠻橫、兇惡是《獠徒》的近義詞。
文明、和善、溫和是《獠徒》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