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獠徒的意思、獠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獠徒的解釋

打獵的人。《文選·曹植<七啟>》:“獠徒雲布,武騎霧散。” 李善 注:“《説文》曰:‘獠,獵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獠徒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文化内涵。其詳細釋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

  1. 核心釋義:

    • “獠” 在古代漢語中,最初指夜間打獵的行為(《說文解字》:“獠,獵也”),後引申指一種兇悍、粗野的狀态或面貌(如“獠面”指兇惡的面貌)。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獠”也用作對中國古代南方某些少數民族的稱呼,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需注意此用法具有時代局限性)。
    • “徒” 指同一類的人、黨羽、手下或隨從。
    • 因此,“獠徒”合起來,主要指那些面貌兇惡、行為粗野或性情兇悍的人及其同夥、隨從。它常用來形容或指代一群被視為野蠻、未開化或具有威脅性的群體。其核心含義側重于“兇悍之徒”、“野蠻的部衆”或“粗野的黨羽”。
  2. 曆史語境與用法:

    • 該詞多見于古代史書、筆記小說或文學作品中,常用于描述被中原王朝視為邊鄙、未服王化的南方或西南方少數民族群體及其武裝力量,或指代嘯聚山林、行為暴戾的匪寇之徒。
    • 例如,在描述古代邊疆沖突或叛亂時,史書可能會用“獠徒”來指稱那些反抗朝廷統治、被官方視為野蠻兇悍的地方部族武裝。如《魏書》卷一百一《獠傳》中記載的獠人活動,雖未直接使用“獠徒”一詞,但後世在描述類似群體時可能借用此概念。(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魏書》)
    • 它也用于形容某些小說或戲劇中面目猙獰、行為殘暴的反派角色及其手下。
  3. 詞義演變與辨析:

    • “獠徒”一詞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主觀評判色彩。其中“獠”字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原文化中心視角下對周邊族群的認知(有時帶有歧視性)。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此詞,僅在研究曆史文獻或閱讀古典文學作品時會遇到。
    • 在使用和理解時,需注意其潛在的貶義和曆史背景,避免在現代語境中簡單套用。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對“獠”的解釋,也側重于其作為狩獵行為的本義和引申出的“兇惡”義。(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說文解字注》)
    • 它與“蠻夷”、“番寇”等詞有相似的使用語境,但“獠徒”更強調其群體的兇悍性和作為“徒衆”的集體性。

“獠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指面貌兇惡、行為粗野兇悍的人及其同夥、部衆。它主要用于曆史文獻和古典文學中,常指代古代被視為野蠻未開化的南方少數民族武裝或嘯聚山林的兇悍匪徒,帶有特定的曆史語境和主觀評判色彩。現代漢語中已罕用,理解時需結合其曆史文化背景。研究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時,如王鐘翰主編的《中國民族史》等著作,會涉及對曆史上被稱為“獠”的族群及其活動的客觀分析。(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民族史》)

網絡擴展解釋

“獠徒”一詞的釋義存在兩種不同角度的解釋,需結合語義演變和文獻用例綜合理解:

1. 原始含義:指打獵的人
這一解釋主要源于古籍文獻的直接引用。例如《文選·曹植〈七啟〉》中“獠徒雲布,武騎霧散”,李善注引《說文》稱“獠,獵也”。“獠”字本義為狩獵(尤其是夜間狩獵),如《管子·四稱》中“獠獵畢弋”,因此“獠徒”最初指代參與狩獵活動的群體。

2. 衍生含義:貶義指兇惡殘暴之人
隨着曆史發展,“獠”被用作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泛稱(如“夷獠”),逐漸帶有文化偏見色彩。此時“獠徒”演變為貶義詞,用于形容野蠻、不講道理之人。這一用法常見于明清小說,如《水浒傳》中多将山野盜匪稱為“獠徒”。

語義演變邏輯
兩者的關聯可能源于古代中原文化對邊疆民族的刻闆印象:因部分族群以狩獵為生,其生活方式被曲解為“未開化”,最終“獠徒”從職業稱謂演變為帶有歧視性的負面詞彙。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需注意曆史語境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報春花背褡北齊采録蠶眉長命燈長袖善舞稱誦蚩弄川塞端午節惇史方山冠風雷性怫悅肛表功收關隴赫爾辛基橫磨劍狠酷畫絕桓表蕙帶冱冥接取金蓋驚魂動魄峻網矻蹬蹬辣丁文臨命慮周藻密夢兆篾帽迷途知反嫩手殍殕頻送辟異謙肅竊室頃代楸花守貳殊號水儉松髓遂能檀龛坍圮甜膩膩頽化忘寝廢食無三思洿澤仙凡顯名現職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