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鳥跡 ”。1.鳥的爪印。《孟子·滕文公上》:“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宋 司馬光 《夏日西齋書事》詩:“小院地偏人不到,滿庭鳥迹印蒼苔。” 清 曾國藩 《緻劉孟容書》:“古聖觀天地之文,獸迮鳥迹而作書契。”
(2).鳥飛空中,了無痕迹。比喻物無實體。 晉 僧肇 《寶藏論·廣昭空有品》:“實彼非此,實此非彼,鳥跡空文,奇特以現。”
(3).指鳥篆。 漢 蔡邕 《隸勢》:“鳥跡之變,乃惟佐隸。蠲彼繁文,崇此簡易。” 唐 白居易 《雞距筆賦》:“挫萬物而人文成,草八行而鳥迹落。” 明 張煌言 《建夷宮詞》之九:“笑殺 鐘 王 空妙筆,而今鳥跡是同文。”參見“ 鳥篆 ”。
見“ 鳥迹 ”。
“鳥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不同文獻來源,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鳥的爪印
指鳥類行走或停留時留下的痕迹。例如《孟子·滕文公上》提到“獸蹄鳥迹之道交於中國”,宋代司馬光詩中也有“滿庭鳥迹印蒼苔”的描述。
鳥飛無痕的比喻
形容事物如鳥飛過天空般不留痕迹,比喻虛無缥缈或缺乏實體。如《隸勢》中“鳥迹之變,乃惟佐隸”,強調書法變化中的抽象美感。
指代“鳥篆”
鳥篆是古代一種形似鳥迹的篆書字體,多用于裝飾性文字。唐代白居易《雞距筆賦》中“草八行而鳥迹落”即指此類書法。
“鳥迹”一詞既有具象的爪印含義,又承載抽象的文化隱喻,廣泛用于文學、書法及哲學領域。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可參考《孟子》、司馬光詩作或漢典()等來源。
《鳥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鳥類留下的痕迹或印記。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鳥”和“迹”。下面将介紹有關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鳥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鳥(鳥)和迹(辶)。部首鳥表明了與鳥類相關,部首迹表明了與痕迹或印記相關。
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鳥的筆畫數為5畫,迹的筆畫數為7畫。
《鳥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說文解字》中有關于鳥迹的記載,指的是鳥類留下的痕迹。
繁體字“鳥”的部首也是鳥,而“跡”的部首是足。所以,《鳥迹》在繁體字中寫作“鳥跡”。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鳥的字形比現代稍有不同。它是一個像鳥類的圖形,有着明顯的鳥形特征。迹的字形則與現代基本相同。
1. 落在雨後泥土上的鳥迹,給大自然增添了一抹生機。
2. 研究鳥迹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鳥類的遷徙和栖息地選擇。
1. 鳥巢:鳥類用來築巢居住的地方。
2. 鳥語花香: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象。
鳥蹤、鳥影。
無鳥迹、無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