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琴。 唐 賈島 《投孟郊》詩:“願傾肺腸事,盡入焦梧桐。”參見“ 焦桐 ”。
焦梧桐是中國古代文學與音樂文化中的經典意象,源自東漢蔡邕制作名琴“焦尾琴”的典故。據《後漢書·蔡邕傳》記載,蔡邕避難吳地時,見百姓焚燒梧桐木炊爨,聞火烈之聲辨為良材,遂搶救出這段燒焦的梧桐木制成傳世名琴,其尾部焦痕尤存,故稱“焦尾琴”。由此,“焦梧桐”特指這段經曆烈火淬煉的梧桐木材,承載着三個層面的文化内涵:
器物本源
作為制琴良材的專稱,《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将其定義為“特指制琴的焦木”,強調其作為樂器制作原料的物質屬性。梧桐木因質地輕韌、紋理均勻,自古被視為制琴上品,《詩經·鄘風》即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記載。
精神象征
該意象被賦予“曆劫彌珍”的哲學意蘊。宋代《太平禦覽》引《琴操》雲:“焦尾之琴,采自煨燼,然其音清越,蓋經火而益粹”,喻指曆經磨難而愈顯價值的生命狀态。清代《三俠五義》中以“焦桐曾遭樵斧損”贊頌堅韌品格,成為文人寄托逆境自持的典型符號。
藝術審美
在詩詞創作中,焦梧桐常作為知音難覓的隱喻。李白《贈友人》詩雲:“蘭生不當戶,别是閑庭草。夙被霜露欺,紅榮已先老。謬接瑤華枝,結根君王池。顧無馨香美,叨沐清風吹。馀芳若可佩,卒歲長相隨。”其中“瑤華枝”即暗引焦梧桐制琴典故,抒發懷才不遇之情。
該詞條在《辭源》《中國樂器志》等權威工具書中均有收錄,其考釋可參考中華書局《後漢書校注》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琴史新編》。
“焦梧桐”是一個具有典故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焦梧桐”指古琴的别稱,源于東漢蔡邕用燒焦的桐木制琴的典故。據《後漢書》記載,蔡邕聽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聲音,判斷其為良材,後制成音色絕佳的琴,因琴尾留有焦痕,得名“焦尾琴”。因此,“焦梧桐”後來泛指品質優良的古琴。
部分低權威性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形容焦慮不安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建議以權威典籍和主流詞典釋義為準。
該詞承載了中國古代文人對音樂的審美追求,以及“化腐朽為神奇”的哲學思想,常見于詩詞歌賦中,象征高雅藝術與知音之情。
本章鞭靮邊牆變權博古家抽捐春正登科記定盤針東朔鄂鄂繁多紛輪幅程感和骭瘍拱棚溝境滾筒古逸曷嘗诃梨怛雞黃冠彙印昏暮蔣山介殼精切記認救火投薪救暍濟恤枯條郎署烈炬靈影慢駡門闾牛郎織女弄白馬益錢疲憊襁裼輕車減從跫然足音娶親燒眉之急梢雲獅子舞私室塑料薄膜所荷頹弛蛻演玩索威制五顯靈官無效吳吟小駕西漢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