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廢弛。《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先是, 益州 牧 劉璋 綱維頽弛, 周瑜 、 甘寧 并勸 權 取 蜀 。”《宋書·武帝紀中》:“畫一之制,漸用頽弛。” 宋 蘇轼 《論賞罰及修河事》:“而紀綱頽弛,媮懶成風,則千萬人受其害,此得為仁乎?”
穨弛:脫落;棄置。 清 朱仕琇 《樂閑圖序》:“先生年五十一,正古人服官政之年,韜櫝藏器,未竟其施,乃穨弛朝服,黑髮堅齒,與二三野者,磯釣岫遊。”
“頹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制度、綱紀、規範等逐漸廢弛、敗壞的狀态,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三國志》提到劉璋治理益州時“綱維頹弛”,即指法度松弛。現代用法也可引申為精神或道德層面的松懈。
本義
由“頹”(倒塌)和“弛”(松弛)組合而成,強調事物從有序走向無序的過程。如《宋書》中“畫一之制,漸用頹弛”指統一制度逐漸廢弛。
引申義
現代語境中可形容人的意志消沉或行為懶散,例如“紀綱頹弛,偷懶成風”(蘇轼語,),此時更側重精神狀态的疲軟。
該詞在古籍中常見,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需注意古代側重制度描述,現代更傾向精神狀态的表達差異。
《頹弛》是一個形容詞,意為狀态或行為松懈、疲軟或失去力量,通常用于描述精神或肌肉的衰弱、軟弱。
《頹弛》字包含了兩個部首,左邊是“頁”部,右邊是“弓”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頹弛》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古代的《說文解字》,并成為了現代漢字中常用的詞彙。
《頹弛》這個字的繁體字形為「頹弛」。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的《頹弛》字寫作「頹癡」或「頹棄」。
1. 他的身體頹弛無力,顯然是疲勞過度了。
2. 長時間的宅在家裡使他的精神逐漸頹弛下來。
3. 這種缺乏紀律的工作環境使得團隊的戰鬥力越來越頹弛。
頹弛狀态、頹弛程度、頹弛表現、頹弛症狀、頹弛肌肉
松懈、疲軟、虛弱、衰敗
緊張、有力、堅實、強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