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red out;exhausted] 極度疲勞
以明公之威,擊疲憊之衆,如迅風之掃秋葉也。——《三國演義》
(1).疲乏。 宋 陸遊 《乾封驿早行》詩:“扶衰犯霜露,疲憊不可狀。” 章裕昆 《文學社武昌首義紀實》:“因精神疲憊,登舟酣卧。” 瑪拉沁夫 《鹿的故事》:“鹿的速度漸漸地變慢,停下歇息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了,這說明它已疲憊不堪。”
(2).衰敗困乏。 宋 梅堯臣 《送鄞宰王殿臣》詩:“願言寬賦刑, 越 俗久疲憊。”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古漷陰》:“ 嘉靖 初, 長垣 胡錠 撰《漷縣減差碑記》載有昔人詠 漷縣 詩……觀此則 漷邑 疲憊非朝夕之故矣。”
(3).懈怠。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 仁宗 以 淮 鹺疲憊日甚,特命公以巡撫銜巡視兩 淮 鹽政。”
“疲憊”是一個形容詞,表示因體力或精神的過度消耗而産生的極度勞累狀态。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生理層面
指身體因長時間勞作、運動或缺乏休息而産生的乏力感。例如:連續工作12小時後,肌肉酸痛、動作遲緩,屬于典型的身體疲憊。
心理層面
表現為情緒倦怠、注意力渙散、動力不足。常見于長期壓力下,如備考學生因反複刷題産生“心累”,或職場人因高強度腦力工作後的精神枯竭。
與近義詞的細微區别
文學與日常用法
在語境中常帶有情感色彩,如“疲憊的眼神”“疲憊的笑容”,暗示人物背後的艱辛經曆。口語中也用于婉轉表達拒絕,如“今天太疲憊了,改天再聚吧”。
反義詞與緩解方式
反義詞為“精力充沛”“神采奕奕”。緩解方法包括睡眠休息(生理恢複)、調整心态或減少壓力源(心理調節)、適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等。
疲憊(pí bèi)是一個表示身心疲憊、精疲力盡的詞語。當人體長時間或過度地進行體力或腦力工作,或由于缺乏休息而引起疲乏和無力感時,我們就可以使用“疲憊”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狀态。
疲憊的部首是疒(疔字旁),由8個筆畫組成,其中疒單獨作為部首。
“疲憊”一詞來源于《莊子·庚桑楚》:“心疲諸望,視眄于前。” 在繁體字中,“疲憊”這兩個字是保留的,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疲憊這個詞沒有具體的寫法記錄,但它的意思和用法仍然存在。
1. 考試前夜,她複習了整晚,第二天一早就感到非常疲憊。
2. 經過持續的工作壓力和長途旅行,他感到精神和身體都十分疲憊。
組詞方面,可以形容疲憊的詞語有很多,比如疲倦、勞累、乏力、疲乏等。
疲憊的近義詞包括疲倦、勞累、乏困、疲乏;反義詞則可以用精力充沛、精神煥發等來形容相反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