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曷嘗的意思、曷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曷嘗的解釋

何嘗。《莊子·胠箧》:“曷嘗不法聖人哉!” 宋 葉適 《應诏條奏六事》:“自古國家,曷嘗不以任賢使能為急歟?” 梁啟超 《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義和團之民氣,曷嘗不如荼如潮,而列國聯軍之威力,曾撓折焉否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曷嘗”是古代漢語中的固定詞組,讀音為hé cháng,常用于反問語境,表示“何嘗”“哪裡曾”或“未曾”之意。以下為具體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詞義
    “曷”通“何”,表疑問;“嘗”意為“曾經”,二者連用構成反問語氣,強調對某種情況的否定或質疑。

    • 例:
      《莊子·胠箧》:“曷嘗不法聖人哉!”(哪裡不曾效法聖人呢?)
      《稼說送張琥》:“曷嘗觀于富人之稼乎?”(何不觀察富人的耕作呢?)
  2. 近義表達
    與現代漢語中的“何嘗”“什麼時候曾”相似,但語氣更強烈。


二、用法特點

  1. 反問句式
    多用于否定前提下的反問,暗含對命題的質疑或反駁。

    • 如梁啟超所言:“義和團之民氣,曷嘗不如荼如潮?”(義和團的民氣,哪裡不似繁盛?)
  2. 文言語境
    主要出現在古籍或仿古文體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三、補充說明

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反義詞,可查看原文引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曷嘗:詞義和來源

《曷嘗》(hé cháng)是一種古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何曾”、“曾經”。它由兩個字組成,其中,“曷”指“何”、“什麼”,“嘗”指“曾經”、“經曆過”。合在一起,它指的是某種經曆或曾經有過的經驗。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文獻,出現在《古文觀止·王質貧女》。在古代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常常引用這個詞來表達自己曾經有過的經曆以及觸動内心深處的情感。

曷嘗:拆分部首和筆畫

按照漢字的部首劃分,“曷”字的主要部首是“曰”,而“嘗”字的主要部首是“尢”。它們的筆畫數分别是5畫和9畫。

曷嘗:繁體字

在繁體字中,“曷”字通常寫作“曷”,而“嘗”字通常寫作“嚐”。

曷嘗: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據了解,在古代的正式文獻中,“曷”字曾有過多種寫法,如篆書、隸書、楷書等,但字形大緻相似。而“嘗”字則保持相對穩定,形狀與現代相似。

曷嘗:例句

這是一些使用“曷嘗”詞的例句:

  1. 曷嘗知其甘苦。
  2. 曷嘗不歡樂哉!
  3. 曷嘗見其如此之美。

曷嘗: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以下是一些由“曷嘗”組成的詞語:

根據語境和意義,一些近義詞可以是“曾經”、“往昔”。

反義詞則是“從未”、“未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