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t worn by a Taoist priest]∶黃色的冠帽,多為道士戴用
(2) [Taoist priest]∶用以指代道人
入華山為黃冠。—— 明· 顧炎武《複庵記》
範君為黃冠矣。
空空黃冠
(1).古代指箬帽之類。蠟祭時戴之。《禮記·郊特牲》:“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 鄭玄 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時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黃落。” 孔穎達 疏:“黃冠是季秋之後草色之服。”後即借指農夫野老之服。 南朝 宋 鮑照 《園葵賦》:“主人拂黃冠,拭藜杖,布蔬種,平圻壤。” 錢振倫 注:“《禮記》:‘黃冠,草服也。’”
(2).道士之冠。亦借指道士。 唐 唐求 《題青城山範賢觀》詩:“數裡緣山不厭難,為尋真訣問黃冠。” 宋 陸遊 《書喜》詩:“挂冠更作黃冠計,多事常嫌 賀季真 。”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黃冠緇徒,恣為妖妄,不力攻之,不貽患於世道乎?” 林學衡 《東樊山》詩:“便着黃冠思入道,可容白袷坐論文。”
(3).指黃冠體。 姚華 《曲海一勺·骈史上》:“曲之傳遠而所著又夥者……厥有黃冠、草堂、楚江、騷人諸體。”
"黃冠"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義項在曆代辭書中均有明确記載。根據《漢語大詞典》(第12卷)的定義,該詞最初指道士所戴的金屬冠飾,因色尚黃而得名。東漢時期《太平經》已載有"黃冠者,土之服"的記載,表明其與五行學說中土德尚黃的文化關聯。
在具體應用中,"黃冠"主要呈現三重含義:
“黃冠”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根據《禮記·郊特牲》記載,古代農夫在蠟祭(年終祭祀)時會佩戴黃冠,這種冠帽由草編成,顔色與秋季草木枯黃的自然景象相呼應,因此被稱作“黃冠”。例如南朝鮑照的《園葵賦》中提到的“主人拂黃冠”,即指農夫形象。
道教徒常佩戴黃色冠帽(多用竹葉、金屬或木片制成),因此“黃冠”逐漸成為道士的别稱。如明代顧炎武《複庵記》中記載“範君為黃冠矣”,即指範君入華山修道。
鳌柱閉門墐戶逋發裁兵采繡禅草楚壤辭簡義赅觕率雕幰發伏防礙飛炮鳳闆分類光影龜符鼓筴衮龍寒寠蒿宮橫額鴻渥賄賂禍階滬上餃子卷曲郡厲魁名廉選路照免禍墨暈槃互千和千狀萬态栖遁請成黥文瓊華宴曲度曲率讓王熱升戎旆設衛束骸水陸道場水煙管太婆聽話推迹王瓜無線電通信香毬詳擇鮮陽銷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