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t worn by a Taoist priest]∶黃色的冠帽,多為道士戴用
(2) [Taoist priest]∶用以指代道人
入華山為黃冠。—— 明· 顧炎武《複庵記》
範君為黃冠矣。
空空黃冠
(1).古代指箬帽之類。蠟祭時戴之。《禮記·郊特牲》:“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 鄭玄 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時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黃落。” 孔穎達 疏:“黃冠是季秋之後草色之服。”後即借指農夫野老之服。 南朝 宋 鮑照 《園葵賦》:“主人拂黃冠,拭藜杖,布蔬種,平圻壤。” 錢振倫 注:“《禮記》:‘黃冠,草服也。’”
(2).道士之冠。亦借指道士。 唐 唐求 《題青城山範賢觀》詩:“數裡緣山不厭難,為尋真訣問黃冠。” 宋 陸遊 《書喜》詩:“挂冠更作黃冠計,多事常嫌 賀季真 。”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黃冠緇徒,恣為妖妄,不力攻之,不貽患於世道乎?” 林學衡 《東樊山》詩:“便着黃冠思入道,可容白袷坐論文。”
(3).指黃冠體。 姚華 《曲海一勺·骈史上》:“曲之傳遠而所著又夥者……厥有黃冠、草堂、楚江、騷人諸體。”
“黃冠”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根據《禮記·郊特牲》記載,古代農夫在蠟祭(年終祭祀)時會佩戴黃冠,這種冠帽由草編成,顔色與秋季草木枯黃的自然景象相呼應,因此被稱作“黃冠”。例如南朝鮑照的《園葵賦》中提到的“主人拂黃冠”,即指農夫形象。
道教徒常佩戴黃色冠帽(多用竹葉、金屬或木片制成),因此“黃冠”逐漸成為道士的别稱。如明代顧炎武《複庵記》中記載“範君為黃冠矣”,即指範君入華山修道。
《黃冠》是一個詞語,意為“戴黃色帽子”。其中,“黃”是指顔色“黃色”,“冠”是指戴在頭上的“帽子”。因此,《黃冠》可以理解為“戴黃色帽子”的意思。
《黃冠》的部首是“黃”和“冠”,其中,“黃”的部首是“⺤”(黃字頭),共有9畫;“冠”的部首是“冖”(冠字頭),共有9畫。
《黃冠》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史書《左傳》中。在該書中,有一則關于宋國的故事,故事中提到了一個人戴着黃色的冠子,因而形成了這個詞語。至于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比,隻是在字形上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黃冠》為例,古代寫法中,“黃”的字形中間有兩個鬥形,上面有兩個點,下面是兩條橫線;“冠”的字形則是兩個豎折,上面是一個‘冖’字形。這些字形的演變與書法風格的變遷相關。
1. 他因獲得了比賽的冠軍,戴上了一頂金色的《黃冠》。
2. 在古代,隻有皇帝才能戴着《黃冠》。
組詞:戴黃冠、黃冠羽絨服、黃冠飛魚。
近義詞:黃帽、黃頂、黃頭。
反義詞:白冠、黑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