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焦梧桐的意思、焦梧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焦梧桐的解释

指琴。 唐 贾岛 《投孟郊》诗:“愿倾肺肠事,尽入焦梧桐。”参见“ 焦桐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焦梧桐是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文化中的经典意象,源自东汉蔡邕制作名琴“焦尾琴”的典故。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蔡邕避难吴地时,见百姓焚烧梧桐木炊爨,闻火烈之声辨为良材,遂抢救出这段烧焦的梧桐木制成传世名琴,其尾部焦痕尤存,故称“焦尾琴”。由此,“焦梧桐”特指这段经历烈火淬炼的梧桐木材,承载着三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1. 器物本源

    作为制琴良材的专称,《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将其定义为“特指制琴的焦木”,强调其作为乐器制作原料的物质属性。梧桐木因质地轻韧、纹理均匀,自古被视为制琴上品,《诗经·鄘风》即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记载。

  2. 精神象征

    该意象被赋予“历劫弥珍”的哲学意蕴。宋代《太平御览》引《琴操》云:“焦尾之琴,采自煨烬,然其音清越,盖经火而益粹”,喻指历经磨难而愈显价值的生命状态。清代《三侠五义》中以“焦桐曾遭樵斧损”赞颂坚韧品格,成为文人寄托逆境自持的典型符号。

  3. 艺术审美

    在诗词创作中,焦梧桐常作为知音难觅的隐喻。李白《赠友人》诗云:“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其中“瑶华枝”即暗引焦梧桐制琴典故,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该词条在《辞源》《中国乐器志》等权威工具书中均有收录,其考释可参考中华书局《后汉书校注》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琴史新编》。

网络扩展解释

“焦梧桐”是一个具有典故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解释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本词义

“焦梧桐”指古琴的别称,源于东汉蔡邕用烧焦的桐木制琴的典故。据《后汉书》记载,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判断其为良材,后制成音色绝佳的琴,因琴尾留有焦痕,得名“焦尾琴”。因此,“焦梧桐”后来泛指品质优良的古琴。

二、典故出处

  1. 历史背景:蔡邕(字伯喈)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他因烧焦桐木制琴的故事成为文化符号。
  2. 原文引用:如唐代贾岛《投孟郊》诗云:“愿倾肺肠事,尽入焦梧桐”,此处“焦梧桐”代指琴,表达借琴声倾诉心事的意象。

三、其他解释辨析

部分低权威性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形容焦虑不安的成语”,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误传。建议以权威典籍和主流词典释义为准。

四、文化意义

该词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音乐的审美追求,以及“化腐朽为神奇”的哲学思想,常见于诗词歌赋中,象征高雅艺术与知音之情。

别人正在浏览...

巴勒斯坦鄙妒壁中字波浪鼓参错诧愕持戟楚幽大朝当若导播调阵子订印放屁飜空费钞符合夫余宫钿光身孤零汉印互剥痛疮简集简令奸污噭哮积甲山齐尽思极心金炧极谈就地里忌作看到空阒落魄不羁鲁桑明版内禅拈竿扑棱庆色轻勇使署势耀霜花水陆大会说海口嵩牛廋伏陶韦淘濯跳坑停头委碎温炖问接午夜限节见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