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唐 時宿衛侍從官的公署。 明 清 稱京曹為郎署。《漢書·爰盎傳》:“上幸 上林 ,皇後、 慎夫人 從。其在禁中,常同坐。及坐,郎署長布席, 盎 引卻 慎夫人 坐。” 顔師古 注:“ 蘇林 曰:‘郎署, 上林 中直衛之署也。’ 如淳 曰:‘ 盎 時為中郎将,天子幸署,豫設供帳待之。’” 唐 顔師古 《匡謬正俗》卷五:“郎者,當時宿衛之官,非謂趣衣小吏;署者,部署之所……郎署,并是郎官之曹局耳。” 唐 楊炯 《渾天賦》:“ 馮唐 入於郎署也,兩君而未識; 揚雄 在於 天祿 也,三代而不遷。” 明 劉基 《感興》詩:“漫説 漢 庭思 李牧 ,未聞郎署遣 馮唐 。” 清 方文 《聞從子蛟峰補濟甯兵憲寄此》詩:“旅食京華方十暑,栖遲郎署亦三霜。”
(2).代稱皇帝的宿衛、侍從官。《後漢書·馬融傳》:“ 安帝 親政,召還郎署,復在講部。”《文選·李密<陳情表>》:“且臣少仕僞朝,歷職郎署。” 張銑 注:“郎署,尚書郎。”《南史·陸瓊傳》:“﹝ 瓊 ﹞識具優敏,文史足用,進居郎署,歲月過淹。” 清 戴名世 《劉退庵先生稿序》:“先生以進士起家,歷官郎署,非其好也。”
“郎署”是古代中國官職體系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隨曆史演變有所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郎署指漢唐時期負責宿衛、侍從等職責的官員辦公機構,後也代指在此任職的官員。明清時期,該詞演變為對京城中央部門屬官(即“京曹”)的統稱。
漢唐時期
作為宿衛侍從官的公署,屬皇家近侍機構,職責涵蓋宮廷保衛、文書處理等。例如《漢書》記載漢文帝寵臣爰盎曾在郎署任職,負責安排皇室坐席禮儀。
明清時期
改稱“京曹為郎署”,即中央六部下屬機構的官員,如郎中、員外郎等,區别于地方官職。
代指官員身份
常以“郎署”指代在中央機構任職的中低級官員,如《後漢書》載馬融被“召還郎署”,即調回中央任職。
“郎署”一詞兼具機構與官職雙重含義,核心特征為:
可通過漢典()、查字典()等來源進一步查閱曆史文獻原文。
《郎署》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表示古代的某種行政機構或官署。
《郎署》的拆分部首是“阜”和“網”,部首“阜”表示山、隆起,部首“網”表示網、羅網,漢字《郎署》的拆分筆畫有9畫。
《郎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這是漢字中的一個古老詞彙。繁體字為「郞署」,在台灣和香港等地通常使用繁體字書寫。
在古代,漢字《郎署》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考古發現,古代漢字以及甲骨文、金文、篆文等不同字體的書寫形式可能存在差異。
1. 古時候,郎署是一個重要的行政機構,負責管理地方事務。
2. 據說郎署裡的官員能夠處理民衆的訴求、安撫沖突。
1. 郎中:指古代官員中的某個職位名稱,相當于現代的地方狀元、知府。
2. 官署:古代的行政機構,負責管理地方事務。
3. 衙門:指古代官府的大門,也代表官府、官署。
近義詞:官署、官府、衙門
反義詞:民間、民衆、民間組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