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勒的意思、鞭勒的詳細解釋
鞭勒的解釋
比喻督促控制。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三:“ 芾 ( 米芾 )收 六朝 翰墨,副在筆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須鞭勒,無不當人意。”
詞語分解
- 鞭的解釋 鞭 ā 驅使牲畜的用具,柔軟像繩子:鞭杆。鞭長莫及。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撲。鞭責。鞭策。 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教鞭。 一種古代兵器,鐵制有節,無鋒刃:鋼鞭。竹節鞭。 編連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 勒的解釋 勒 è 套在牲畜上帶帽子的籠頭:馬勒。 收住缰繩不使前進:懸崖勒馬。 強制:勒令。勒索。 統率:勒兵。 雕刻:勒石。勒碑。勒銘。 . 勒 ē 用繩子等捆住和套住,然後用力拉緊:勒緊。 方言,強
網絡擴展解釋
“鞭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析
鞭勒(拼音:biān lè)指比喻督促控制。該詞由“鞭”(鞭子,象征驅策)和“勒”(馬勒,象征約束)組合而成,引申為通過外在手段進行監督和調控的行為。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陳鹄的《耆舊續聞》卷三:
“芾(米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筆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須鞭勒,無不當人意。”
此處以“不須鞭勒”形容米芾書法自然流暢,無需刻意約束或督促。
構成與引申
- 鞭:原指驅趕牲畜的工具,引申為激勵或鞭策。
- 勒:原指套在馬頭上的缰繩,引申為控制或約束。
二者結合後,常用于描述對人或事物的雙重管理(激勵+約束),常見于古典文獻,現代使用較少。
示例應用
- 古典語境:形容無需外力督促即可自律的狀态(如上述米芾書法案例)。
- 現代引申:可類比管理學中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成語,可參考《耆舊續聞》等宋代筆記。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鞭勒(biān lè)這個詞指的是用鞭子或其他對象來施加壓力或控制的行為。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鞭勒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革(gé)和力(lì),它們分别代表了皮革和力量。
鞭這個字的筆畫數是10,勒這個字的筆畫數是9。
來源:
鞭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文字中。鞭子作為一種工具,用于對人或動物進行驅趕、懲罰或控制。鞭勒一詞由此衍生而來,表示對他人施加控制或壓力的行為。
繁體:
繁體字鞭勒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都是鞭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鞭勒這個詞的字形可能與現在不同。然而,由于演變和變革,我們無法準确了解古時候鞭勒的具體字形。
例句:
他用鞭子鞭勒馬匹,使它們加速奔跑。
組詞:
鞭打、馬鞭、束縛勒索
近義詞:
控制、壓迫、驅使
反義詞:
解放、釋放、放松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