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讨論、講求仁德。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於是文繹復集,乃始講德。” 唐 張說 《為人作祭弟文》:“每思與爾歸印 東都 ,懸輿故裡,揚名講德,居常待終。” 清 方履籛 《鄧漢中<德政錄>跋》:“每欲撰講德之論,頌 樊 惠 之渠,自愧小文,莫宣景行。”
(2).講求道德。 宋 劉敞 《右射驺虞賦》:“且夫射也,講德而繹志,序賓而考賢,内可以教士,外可以事天。” 明 趙南星 《明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見泉魏公碑》:“數公者,多暇相過,登山觀水,講德論文,每聯鑣出遊,望之者若列仙也。”
“講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讨論、講求仁德
該義項來源于王褒的《四子講德論》,強調通過探讨來深化對仁德的理解。例如古人常以“講德”為話題,讨論如何踐行仁義。
講求道德
泛指在行為與思想上注重道德規範,如“德藝雙馨”中的“德”即強調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詞源考據,可參考、5、6等來源。
“講德”是指談論、宣揚道德,弘揚美德的含義。
“講”字的部首為言,由讠和冂組成,共7畫;“德”字的部首為彳,由彳和⺍組成,共8畫。
“講德”一詞源于《論語》中的一句話:“年四十而見于孔子,使我務斯文也,故遺我八字。”(出自《子罕》篇)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年過四十,我認識你,讓你去努力修養品德,所以傳給你八個字。”其中之一就是“講德”。從此,“講德”開始被用來形容人們宣揚道德、弘揚美德。
繁體字中,将“講德”寫作「講德」。
古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講德”為例,古時候的寫法是「講徳」。
1. 他經常在公衆場合講德,倡導着良好的道德風尚。
2. 這位老師不僅教書育人,還注重向學生講德。
3. 社會進步需要每個人都積極傳播講德的思想。
講義(講解教材的文字材料)、講授(教導、傳授)、講演(以演講的方式宣揚)
弘揚道德、傳播美德、倡導善行
忽視道德、黑暗行徑、道德淪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