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風斾 ”。 1.風中的旗。 唐 武元衡 《題嘉陵驿》詩:“悠悠風旆遶山川,山驛空濛雨作煙。” 唐 杜牧 《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領相印出鎮全蜀詩十八韻》:“虎6*騎搖風斾,貂冠韻水蒼。” 宋 秦觀 《德清道中還寄子瞻》詩:“旅思搖風旆,歸期數月蓂。”
(2).特指酒旗。 宋 林逋 《無為軍》詩:“酒家樓閣搖風旆,茶客舟船簇雨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風旆漢語 快速查詢。
“風旆”是一個較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一、讀音與基本解釋
二、詳細釋義
風中之旗的意象
常見于唐代詩歌,如武元衡《題嘉陵驿》中“悠悠風旆遶山川”,以飄動的旗幟烘托空濛雨景的意境。杜牧詩句“虎騎搖風斾”則用“風斾”(同風旆)描繪軍旗在風中翻卷的場面。
酒旗的代稱
古代酒肆常用旗幟作為招牌,如宋詞“青旗沽酒有人家”(辛棄疾《鹧鸪天》)中的“青旗”即與“風旆”同類意象,但“風旆”更強調旗幟的動态美感。
三、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詩詞創作中。若需表達類似意象,可選用“酒旗”“風旗”等更通俗的詞彙。
風旆由兩個部首組成:風(阜)和旆(巾),共12個筆畫。
風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軍事用語,用以形容風吹動的旗幟。在繁體字中,風旆的寫法與簡體一樣。
在古代寫字法中,風旆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和差異。然而,現代标準的風旆寫法與古代寫法已經基本保持一緻。
1. 戰場上,風旆獵獵,激勵着士兵們勇往直前。
2. 陽光下,風旆隨風飄揚,給整個廣場增添了一抹生機。
組詞:旗幟、飄揚、獵獵
近義詞:旗幟、旗幡
反義詞:平旗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