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子破殼萌發。《西京雜記》卷五:“太平之世,則風不鳴條,開甲散萌而已。”《詩·小雅·大田》“既方既皁” 唐 孔穎達 疏:“甲者,以在米外,若鎧甲之在人表,其種於地,則開甲始生。”
“開甲”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領域來理解,具體如下:
這是“開甲”最常見的解釋,指植物種子外殼裂開後開始發芽的過程。例如《西京雜記》中提到“開甲散萌”,唐代孔穎達在《詩經》疏注中也用“铠甲”比喻種子外殼,強調其破殼而生的特性。這一釋義在《漢典》等權威典籍中被明确記載,屬于生物學領域的術語。
在成語用法中,“開甲”可比喻“解開铠甲”,引申為揭露隱藏的事實或秘密。例如在談判、調查等場景中,形容通過策略性手段揭示問題本質。這種用法多見于現代語言環境,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在園藝領域,“開甲”特指對棗樹樹幹進行環狀剝皮的操作。通過切斷韌皮部組織,阻斷養分向下輸送,從而提高坐果率。這一技術屬于特定農學術語,需在專業場景下使用。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西京雜記》等古籍及農業技術文獻。
開甲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種含義。其最常見的意思是指皮肉開裂、龜裂,形容物體表面出現裂痕或傷口。此外,開甲也可以指一些動物的脫皮或換毛過程。在醫學領域中,開甲還可以指皮膚病症類似濕疹等的疾病。
開甲的部首是 “亻”(人字旁)和 “田”(由一橫撇,兩點撇組成),共有10個筆畫。
開甲是古代漢字,其來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期,現在的“開甲”是承襲了甲骨文的形态并簡化而來的。在繁體字中,“開甲”保留了甲骨文的形式且沒有簡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開甲在甲骨文時期的寫法為象形字,形似具有龜裂紋路的物體。這種寫法已經變化了很多年,後來逐漸推進了一種更加簡化和标準化的字形。
開甲可以用于下面的例句:
1. 這塊木頭開甲了,不能使用了。
2. 這位運動員因為傷腳,腳上的皮膚一直在開甲。
組詞:開裂、皮肉開裂、龜裂
近義詞:破裂、斷裂、裂開
反義詞:完整、不裂開、不破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