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湯蹈火的意思、履湯蹈火的詳細解釋
履湯蹈火的解釋
身入湯火。喻處苦難之境。《舊五代史·晉書·李從俊傳》:“復禦家不法,其奴僕若履湯蹈火,忤其意者,或鞭之,或刃之。”
詞語分解
- 履的解釋 履 ǚ 鞋:西裝革履。削足適履。 踐踩,走過:履曆(.個人的經曆;.記載履曆的文件)。履任。履險如夷(走在險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處險境而不畏懼,又喻安全地度過險境)。如履薄冰(身臨其境)。
- 火的解釋 火 ǒ 燃燒,物質燃燒時所發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燭。火源。火焰。煙火。火中取栗(喻為别人冒險出力,而自己吃虧上當,毫無所獲)。 緊急:火速。十萬火急。 指槍炮 * 等:火藥。火炮。 發怒,怒氣:火暴。火
網絡擴展解釋
“履湯蹈火”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拼音與釋義
- 拼音:lǚ tāng dǎo huǒ()。
- 基本含義:字面指“踏入沸水、踩過烈火”,比喻身處極端艱險或苦難的境地()。
2.出處與典故
- 出自《舊五代史·晉書·李從璋傳》:“複禦家不法,其奴仆若履湯蹈火,忤其意者,或鞭之,或刃之。”
- 此句描述李從璋治家嚴酷,奴仆稍有不順,便如身處水火般受罰。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定語,用于形容處境艱難()。
- 結構特點:聯合式成語(ABCD式),含貶義色彩()。
4.例句與延伸
- 例句:
“在人生的旅途中,履湯蹈火時需心懷希望,方能突破困境。”
- 近義詞:赴湯蹈火(但“赴湯蹈火”更強調主動冒險,而“履湯蹈火”側重被動承受苦難)。
5.權威性與補充
- 漢典()等權威來源明确其釋義,但需注意該成語使用頻率較低,現代語境中更常見“赴湯蹈火”。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舊五代史》原文或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履湯蹈火
履湯蹈火是一個成語,表示涉險行迹,形容為了公義或救人而不顧個人生命安危,勇敢無畏地進行艱險的事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履:屍(屍部)、彳(彳部),總計7畫;湯:氵(氵部)、㐅(無部),總計7畫;蹈:足(足部)、卓(卓部),總計16畫。共計30畫。
來源
據史書記載,履湯蹈火的典故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相傳,商朝時期,國君太甲不幸被困在了一個火坑之中,他的大臣周公想要救他,便決定赤腳履水走火,最終成功拯救了太甲。這個故事後來被人們用來表達忠誠擔當與大無畏的精神。
繁體
履湯蹈火(繁體書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履: 屣、屢;湯: 湯、湯;蹈: 螩、韜
例句
他毫不猶豫地履湯蹈火,去拯救那些被困在火海中的人們。
組詞
履行、蹈海、火坑、水火不容
近義詞
英勇無畏、舍生忘死、出生入死
反義詞
膽小如鼠、自私自利、畏首畏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