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飛禽走獸。《大戴禮記·四代》:“於時雞三號以興庶虞,庶虞動,蜚征作。” 王聘珍 解诂:“蜚征,謂禽獸昆蟲。” 章炳麟 《訄書·封禅》:“當是時也,天造草昧,榛薄四塞,雄虺長蝮,盡為顓民害。人主方教民佃漁以避蜚征之螫,何暇議禮。”
“蜚征”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蜚征”指飛禽走獸,尤指自然界中具有活動能力的動物類群,包括昆蟲、鳥類、獸類等。該詞由“蜚”(通“飛”)和“征”(行走)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飛翔與行走的生物”。
該詞主要用于先秦至近代文獻中,描述自然生态或遠古人類與動物共存的場景,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蜚征》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傳播、散布。它通常用來形容信息、消息等迅速傳播的意思。
《蜚征》的部首是蟲字旁(chóng zì páng),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蜚征》最早由篆文演變而來,篆文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源自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繁體字“飛徵”也是“蜚征”的一種寫法。
在古代,中文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古時候寫“蜚征”的字形相對簡單,但整體結構依然保持不變。
1. 這個消息在網絡上蜚征開來。
2. 那個謠言蜚征得非常迅速。
組詞:蜚語、蜚聲、蜚短流長。
近義詞:傳播、散播。
反義詞:封鎖、隱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