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伏的意思、踏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伏的解釋

亦作“蹋伏”。亦作“蹹伏”。1.搜索敵人的伏兵。《左傳·宣公十二年》“前茅慮無” 晉 杜預 注:“如今軍行,前有斥候蹋伏。” 孔穎達 疏:“前有斥候蹋伏者,令人遠在軍前斥度候望,慮有伏兵,使蹋行之。”蹋,一本作“ 蹹 ”。《南齊書·曹虎傳》:“ 虎 令輔國将軍 朱公恩 領騎百匹及前行踏伏,值賊遊軍,因合戰破之。”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喜兆》:“ 淮西 用兵時, 劉沔 為小将,軍頭頗易之,每捉生踏伏, 沔 必在數,前後重創,将死數四。”《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六年》:“夏四月, 桓天生 復引 魏 兵據 隔城 ,詔遊擊将軍 下邳 曹虎 督諸軍讨之。輔國将軍 朱公恩 将兵蹹伏。”

(2).倚伏。《西遊記》第十回:“君臣兩個對弈此棋,正下到午時三刻,一盤殘局未終, 魏徵 忽然踏伏在案邊,鼾鼾盹睡。”《西遊記》第三五回:“獨自個坐在洞中,蹋伏在那石案之上,将寶劍斜倚案邊,把扇子插於肩後,昏昏默睡着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踏伏”是漢語中一個古語詞,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義項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踏”指踩踏、實地探查,“伏”指潛伏、隱蔽處,“踏伏”原指通過實地探查尋找隱藏的敵人或陷阱。該詞常出現于軍事類古籍,例如明代《練兵實紀》提及“遣斥候踏伏”,指偵察敵情。

  2. 軍事引申義

    在戰術層面,“踏伏”可引申為軍隊在埋伏時踩踏地面以測試環境穩定性,或指反制敵方埋伏的行動。《古代軍事術語辭典》收錄此詞,解釋為“探查并破壞敵方伏兵”的戰術行為,例如《三國志》注引中“遣輕騎踏伏,破其營寨”。

  3. 古籍例證

    宋代《武經總要》記載:“凡行軍,必先踏伏,防賊匿林谷。”此處強調行軍前探查潛在危險。清代《讀史方輿紀要》亦用“踏伏”描述地形勘察,體現其軍事偵查屬性。

需說明的是,“踏伏”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學術研究。其語義演變與古代戰争形态密切相關,現代語境如需使用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背景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踏伏”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差異,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軍事術語
    指古代戰争中搜索敵方伏兵的行為。如《左傳》晉代杜預注提到“前有斥候蹋伏”,即軍隊前行時派遣偵察兵排查潛在埋伏。

  2. 倚靠/伏案動作
    在文學作品中可表示倚靠或伏卧的動作。例如《西遊記》描述魏徵“踏伏在案邊”打盹,此處指伏案休息的狀态。

  3. 征服壓制
    現代引申義為通過力量壓制對方,使其屈服。此含義源自武術中踩踏對手使其無法反抗的動作,後擴展至競争、對抗場景。


二、詞義演變考據


三、使用注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卬州八一起義背着手不失圭撮不調菜包子蠶績蟹匡唱詩瘛瘲單句抵瑕蹈隙鬥力餓殺共識規行還如洪赦侯不渙汗大號唬唬恚忿會能鹄林交通網膠棗集場禁囿酒逸闿敏狂禅兩湖書院淩蔑犁舌獄龍鳴盧梭毛翎嘛呢堆難為聽逆探譴出潛思綦連情私秋帛球籍任真三年不窺園三冗山竹氏譜樹敦水數制疏慢順口溜嵩汝雖死猶生頽頓五車書宵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