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伏的意思、踏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伏的解釋

亦作“蹋伏”。亦作“蹹伏”。1.搜索敵人的伏兵。《左傳·宣公十二年》“前茅慮無” 晉 杜預 注:“如今軍行,前有斥候蹋伏。” 孔穎達 疏:“前有斥候蹋伏者,令人遠在軍前斥度候望,慮有伏兵,使蹋行之。”蹋,一本作“ 蹹 ”。《南齊書·曹虎傳》:“ 虎 令輔國将軍 朱公恩 領騎百匹及前行踏伏,值賊遊軍,因合戰破之。”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喜兆》:“ 淮西 用兵時, 劉沔 為小将,軍頭頗易之,每捉生踏伏, 沔 必在數,前後重創,将死數四。”《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六年》:“夏四月, 桓天生 復引 魏 兵據 隔城 ,詔遊擊将軍 下邳 曹虎 督諸軍讨之。輔國将軍 朱公恩 将兵蹹伏。”

(2).倚伏。《西遊記》第十回:“君臣兩個對弈此棋,正下到午時三刻,一盤殘局未終, 魏徵 忽然踏伏在案邊,鼾鼾盹睡。”《西遊記》第三五回:“獨自個坐在洞中,蹋伏在那石案之上,将寶劍斜倚案邊,把扇子插於肩後,昏昏默睡着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踏伏”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差異,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軍事術語
    指古代戰争中搜索敵方伏兵的行為。如《左傳》晉代杜預注提到“前有斥候蹋伏”,即軍隊前行時派遣偵察兵排查潛在埋伏。

  2. 倚靠/伏案動作
    在文學作品中可表示倚靠或伏卧的動作。例如《西遊記》描述魏徵“踏伏在案邊”打盹,此處指伏案休息的狀态。

  3. 征服壓制
    現代引申義為通過力量壓制對方,使其屈服。此含義源自武術中踩踏對手使其無法反抗的動作,後擴展至競争、對抗場景。


二、詞義演變考據


三、使用注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踏伏:意義和來源

《踏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踩踏并壓倒,使之不能起立或動彈。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器。當敵人被擊敗或被俘,士兵們會踏在敵人身上以表示勝利。因此,踏伏也成為了一種象征勝利和統治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踏伏》中的第一個字“踏”拆分部首是“足”,它有6個筆畫。

第二個字“伏”的拆分部首是“人”,它有6個筆畫。

繁體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踏伏》的繁體字為“踏伏”,是指在古代使用的漢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踏伏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意義保持不變。

例句

1. 軍隊踏伏了敵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2. 這個逃犯被警察踏伏後,被迅速制服。

組詞

1. 踩踏:指用腳踩或壓倒。

2. 屈伸:指身體或肢體彎曲和伸展。

3. 壓制:指制服或壓迫别人。

4. 抑制:指限制或阻止某事物或某人的行動。

近義詞

1. 鎮壓:指通過武力或強制手段來制止或控制。

2. 制伏:指通過武力或強制手段使敵人屈服。

反義詞

1. 解放:指使被占領或被壓制的人或地區重獲自由。

2. 解救:指将被困在危險中的人從困境中拯救出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