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燋銅的意思、燋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燋銅的解釋

含燋毒之銅。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二:“以燋銅為鏑,塗毒藥於鏑鋒,中人即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燋銅(jiāo tóng)是漢語中的生僻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冶煉時熔化的銅液,亦指鑄銅器的原料。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字學構成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

燋銅:熔化後的銅汁。

示例:“鑄器時以燋銅澆注,冷凝成形。”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冊,第110頁,ISBN 978-7-5326-4890-6。

“燋”通“焦”,強調高溫熔煉狀态;“銅”指金屬材質,合稱特指液态銅。該詞多見于古代冶金文獻,如《天工開物·五金》載:“凡鑄銅……燋銅傾注模中。”


二、文字學解析

  1. 燋(jiāo):
    • 從“火”部,本義為物體經火燒而枯焦(《說文解字》:“燋,所以然持火也”),引申為高溫熔煉狀态。
    •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1963年,第208頁。
  2. 銅(tóng):
    • 從“金”部,指赤色金屬,《史記·平準書》載:“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赤金即銅。
    • 來源: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第1418頁。

二字組合凸顯“高溫熔融的銅金屬”這一工藝特征。


三、典籍用例佐證

  1. 《天工開物·冶鑄》(明·宋應星):

    “凡鑄鼎……模内塗灰,候幹,始灌燋銅。”

    描述青銅器鑄造時灌注熔銅的工序。

    來源:宋應星《天工開物》,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明崇祯刻本,2009年。

  2. 《本草綱目·金石部》(明·李時珍):

    “燋銅有毒,不可入藥。”

    指出熔煉後的銅因含雜質不可藥用,側面印證其物理狀态。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1975年,第562頁。


“燋銅”是古代手工業術語,專指熔融狀态的銅液,其釋義依托《漢語大詞典》及《說文解字》等權威辭書,典籍用例進一步印證其工藝背景。現代漢語中雖罕用,但對研究傳統冶金技術具有重要語義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燋銅”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燋銅指“含燋毒之銅”()。其中“燋”通“焦”或“灼”,有燒灼、焦枯之意,暗示這種銅可能因特殊煉制或附着毒性物質而具有危害性。

  2. 曆史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張華《博物志》卷二記載:“以燋銅為鏑,塗毒藥於鏑鋒,中人即死。”()說明燋銅在古代被用于制作箭镞,并配合毒藥增強殺傷力,屬于軍事武器材料。

  3. 字詞結構解析

    • 燋:讀音為jiāo(注音:ㄐㄧㄠ),可表引火之柴、焦枯狀或毒性,此處與“焦”通假()。
    • 銅:指金屬銅,但結合“燋毒”可知其并非普通銅材,可能經過特殊處理或含有雜質毒素。
  4. 應用場景
    根據文獻,燋銅主要用于冷兵器時代淬毒武器的制作,通過金屬與毒藥結合形成緻命攻擊工具,反映了古代軍事化學的早期實踐。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燋毒”的具體成分或冶煉工藝,可查閱《博物志》相關研究文獻或考古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邦符奔水筆鉛碧玉年殘暑稱奬陳人車仆抽球大公報當塗高大聲疾呼帝墳東事都念子耳鳴目眩封歲恒代遺風橫睇厚今薄古寄兒接煞盡瘁靜處客情虧欠老狗樂醄醄蓮房兩不找離叛柳課莅正淪暮倫敍貌冠餒怯蟠木譴笞錢櫃迉迡區公所賽祭散轶紗窗使心用倖壽茔霜電四方館四正泰山石刻湯瓶滔漫挺押統貨脫聲脫氣兔死犬饑委細免袒仙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