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的符瑞。 宋 葉適 《受玉寶賀表》:“敬緻邦符之舊,光昭帝命之新。”
“邦符”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由“邦”(國家)與“符”(信物)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邦符”特指象征國家權力的信物或符節,常見于官方文書或儀式中,用以證明身份、傳遞政令或行使職權。例如《周禮·春官》記載“邦符”為諸侯受封時由天子授予的玉制憑信,代表對其領土治理權的認可。
在曆史文獻中,“邦符”的形态與功能隨朝代演變。漢代“邦符”多指銅虎符,分左右兩半,君主與将領各持其一,合符方可調兵;唐代則擴展至魚符、龜符等,除軍事用途外,還用于官員身份标識(參考《新唐書·輿服志》)。陝西曆史博物館藏西漢“陽陵虎符”即典型實物例證,其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印證了這類信物的權威性。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文物考據等領域,如王國維《觀堂集林》曾以“邦符”論證周代分封體系中的權力象征機制。
“邦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讀作bāng fú,指國家的符瑞。其中“符瑞”是古代象征天命或國運的吉祥征兆,如玉玺、祥雲等,多用于彰顯統治合法性。
文獻例證
宋代葉適在《受玉寶賀表》中曾寫道:“敬緻邦符之舊,光昭帝命之新”,此處的“邦符”即指代表國家權威的符瑞器物(如玉寶),用于強調政權傳承的正統性。
使用背景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多與古代政治、禮儀制度相關。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宋代典章制度研究,以獲取更深入的語境分析。
阿巴拉契亞山脈白雲孤飛拔迥班謝編弄秉鑒參革暢外杈丫祠墓蹙頓殂殁大駕典治滌蕩鬥趣兒對講電話獨陰防禍于未然方竹非李非桃飛沙走礫幹爽臯陶鼓脹脹杭杭子漢陰機禾稻宏浚花國貨貝降落濺濺寄币積塵激劇禁漏虀鹽覺帝老實話美人香草麊泠劘習南守盤散秦韓啟塞雀鼠之争三荒五月時酒十親九故拾遺補阙訴休陶成穩打穩紮無限大想來想去香鋪仙翮銷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