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煮茶水用的瓶。用鐵、瓷或金、銀制成。 元 關漢卿 《四春園》第三折:“今日清早晨起來,燒的湯瓶兒熱,開開這茶鋪兒,看有甚麼人來。” 明 朱有燉 《柳搖金·誡風情》套曲:“想湯瓶是紙,如何煮茶?”《金6*瓶6*梅詞話》第二十回:“ 迎春 抱着銀湯瓶, 繡春 拿着茶盒,走來上房,與 月娘 衆人遞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湯瓶漢語 快速查詢。
“湯瓶”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曆史背景和文化語境有所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材質與用途
湯瓶是古代用于煮茶或盛熱水的容器,通常由鐵、瓷、金、銀等材料制成。它在宋元時期的文獻中頻繁出現,例如元代關漢卿的雜劇《四春園》提到“燒的湯瓶兒熱”,明代《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描述。
功能特點
湯瓶的造型設計便于加熱和倒水,常用于茶鋪或家庭中,是古人飲茶文化的重要器具。
起源與命名
在回族文化中,湯瓶(又稱“唐壺”)源自唐朝。據傳唐王李世民為表彰穆斯林商人的貢獻,仿照其習俗制作了用于沐浴的“洗壺”,後因壺内裝熱水(古稱“湯”)而得名“湯瓶”。
宗教與生活用途
回族穆斯林用湯瓶進行“大淨”(全身沐浴)和“小淨”(局部清潔),遵循“活水洗淨”的教義。傳統湯瓶設計為吊瓶狀,通過底部龍頭控制水流,既衛生又符合流動水清潔的要求。
在部分語境中,“湯瓶”被引申為成語,比喻人或事物極其潔淨無瑕,如“湯瓶般清澈”。這一用法強調品德高尚或物品的純淨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回族湯瓶八診療法或茶具演變,可參考相關文化研究資料。
《湯瓶》是指用于盛裝湯類食物的一種瓶子,通常用陶瓷或玻璃制成。它具有較高的容量,方便存儲和保溫湯類的特點。
《湯瓶》的拆分部首是“氵”和“瓦”,拆解後可以發現“氵”部表示水,而“瓦”部表示與瓷器類似的陶瓷制品。
《湯瓶》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湯瓶》一詞的來源于漢字的基礎構詞法,采用了象形和指事的方式表達。“瓦”部的形狀與實際的陶瓷制品相似,而“氵”部則代表了水的意思。
傳統的繁體字“湯瓶”與簡體字“湯瓶”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隻是書寫形式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不完全統一。關于《湯瓶》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還是以“瓦”和“氵”構成,表達着相同的意義。
1. 奶奶将熱騰騰的雞湯倒入了湯瓶中。
2. 這個湯瓶的設計非常精美,是我最喜歡的餐具之一。
1. 湯盆
2. 湯碗
3. 湯匙
4. 湯羹
1. 湯壺
2. 湯罐
3. 湯缸
1. 面盆
2. 茶杯
3. 酒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