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兒,幹兒。《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憶昭樓洪楊奏稿》:“為首者,系 青浦 周立春 之寄兒 王 姓也,年約十七、八。”
“寄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寄兒(拼音:jì ér)指“義兒”或“幹兒”,即幹兒子或養子。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和民俗中較為常見,例如:
“寄”字本身有托付、依附、認親屬等含義,如“寄父”“寄母”“寄子”等,均與收養或非血緣親屬關系相關。
在壯族等少數民族的習俗中,“寄兒”還涉及命理文化。例如,寄父母需與寄兒的生辰八字相合,通過儀式建立虛拟的親子關系,以求消災祈福。
多用于曆史文獻、民俗研究或方言表達中,現代漢語日常使用較少。例如:“寄兒”常見于描述古代起義領袖與追隨者的拟親屬關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或壯族民俗研究資料。
寄兒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寄(土)+ 兒(亻兒),共有9筆。
來源:寄兒源自于傳統的漢字構詞法,兒意為人的意思,寄意為寄托、托付的意思。寄兒指寄托、托付給其他人照顧或撫養。
繁體:寄兒。
古時候漢字寫法:寄兒的古代漢字寫法為寄兒。
例句:請你幫我照顧一下寄兒,我有事要處理。
組詞:寄養、寄托、寄存、撫養、撫育。
近義詞:交付、委托、拜托。
反義詞:接收、保留、親自照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