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處的意思、靜處的詳細解釋
靜處的解釋
(1).冷靜地立身處世。《晏子春秋·雜下六》:“且人何憂,靜處遠慮。”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權》:“故為君虛心靜處,聰聽其響,明視其影,以行賞罰之象。” 宋 周敦頤 《通書·聖學》:“靜處則明,明則通。”
(2).猶靜居。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刑部·熱審之始》:“今盛暑,朕與卿等,深居靜處,猶覺可畏。”
清淨、安靜之處。 宋 陸遊 《山園雜詠》:“百年竟向愁邊老,萬事元輸靜處看。”《三俠五義》第十回:“跟着從人出了公館,來至靜處。”
詞語分解
- 靜的解釋 靜 ì 停止的,與“動”相對:靜止。靜态。靜物。平靜。風平浪靜。 沒有聲音:安靜。寂靜。僻靜。冷靜。肅靜。靜悄悄。靜穆。靜谧。靜默。靜觀。靜聽。 安詳,閑雅:靜心。靜坐。 古同“淨”,清潔。 姓。 動
- 處的解釋 處 (處) ǔ 居住:穴居野處。 存在,置身:設身處地。處心積慮。處世。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處。 決定,決斷:處理。 對犯錯誤或有罪的人給予相當的懲戒:處罰。處決。 止,隱退:處暑。 處
網絡擴展解釋
“靜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安靜的地方
指沒有噪音和幹擾的清淨場所。例如宋代陸遊在《山園雜詠》中寫道“萬事元輸靜處看”,強調在靜谧環境中觀察事物。
-
冷靜立身處世
作為動詞短語,表示以沉靜的态度應對世事。如《晏子春秋》提到“靜處遠慮”,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主張君主應“虛心靜處”以明辨是非。
二、延伸解析
- 詞源構成
“靜”本義為停止争奪、歸于平靜(如《說文解字》釋為“審也”),引申為安定、潔淨;“處”可指居所或行為狀态。組合後既表空間上的甯靜,也指心境或處世态度。
- 使用場景
- 文學描寫:多用于詩詞,如“深居靜處”(明代沈德符)。
- 哲學思考:道家強調“靜處則明”,将靜處與修養關聯。
三、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靜地、靜所、甯靜處
- 反義詞:喧鬧處、繁華處
四、總結
“靜處”既可指物理空間的安靜場所,亦可形容冷靜處世的态度,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内涵融合了中華文化中對“靜”的推崇,既關乎環境,也涉及精神境界。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靜處(jìng ch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安靜的地方或環境。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靜(jìng):由“青”部和“争”部組成,總共包含8個筆畫。
- 處(chǔ):由“夕”部和“士”部組成,總共包含5個筆畫。
來源:
- “靜”字的本義是指色澤深重而不泛亮的顔色,後來引申為安靜、沉着的意思。
- “處”字本義是指待遇、遇見,後來引申為位置、地方的意思。
繁體:
《靜》的繁體字是「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靜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包括「靚」、「靖」和「靚」等。這些字形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廣泛使用,但後來逐漸被「靜」字所代替。
例句:
1. 家裡的書房是我最喜歡的靜處,我可以在那裡安靜地閱讀。
2. 在喧嚣的城市中,公園是人們尋找靜處的好地方。
組詞:
靜止、安靜、甯靜、靜谧、靜心、靜念、靜觀、靜默。
近義詞:
安甯、寂靜、肅靜、沉靜、甯靜。
反義詞:
喧鬧、吵鬧、嘈雜、喧嚣、熱鬧。
以上是關于《靜處》的相關内容,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