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署名。 隋炀帝 時置,對東西南北四方少數民族,各設使者一人,掌管往來及互相貿易等事,隸屬鴻胪寺。 唐 以通事舍人主管,隸屬中書省。 宋 置四方館使,掌管文武官朝見辭謝,國忌賜香及諸道元日、冬至、朔旦、慶賀章表、郊祀、朝蕃官、貢舉人、進奉使、京官、緻仕官、道釋、父老陪位等事。其職務與 隋 唐 不同。 明 有四夷館 清 有會同四譯館,職務同 隋 唐 四方館。參閱《文獻通考·職官五》。
“四方館”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核心意義與曆史、文化及社會功能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四方館”最初為古代官署名,字面意為“容納四方來客的館舍”。該詞由“四方”(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和“館”(建築、場所)組成,引申為接待四方使臣或人才的場所。在成語中,常比喻包容多元文化或彙聚人才的機構。
起源與設置
職能特點
文化象征
現代語境中,“四方館”常被借喻為文化交流平台,例如傳統茶館轉型為融合藝術展覽、學術活動的空間,既保留茶藝傳統,又引入音樂會、詩歌朗誦等現代形式。
社會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體管理細節,可參考曆史典籍或權威詞典來源。
《四方館》是由“四方”和“館”兩個字組成的詞語。
“四方館”中的“四”字的拆分部首是“囗”,總共有四畫;“方”字的拆分部首是“方”,總共有四畫;“館”字的拆分部首是“饣”,總共有十二畫。
《四方館》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在中國古代,四方象征着方圓,代表着寬廣的空間。而“館”字則表示建築物。因此,“四方館”指的是寬廣的建築物,可以理解為大廈、宮殿或官府。
四方館的繁體字為「四方館」。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通常會保留字的基本結構。《四方館》這個詞在古時候寫作「四方館」。
1. 那座宏偉的建築是皇上臨幸時居住的四方館。
2. 這個博物館建築象征着古代四方館的風格。
1. 四季館
2. 四方亭
3. 館内
4. 館長
宮殿、大廈、官邸
小屋、茅草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