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貴族行射禮時舉正爵以獻賓客、國君、卿、大夫。《禮記·射義》:“《詩》曰:‘曾孫侯氏,四正具舉。’” 鄭玄 注:“四正,正爵四行也。四行者,獻賓,獻公,獻卿,獻大夫,乃後樂作而射也。”
(2).封建社會中的四種綱紀。《禮記·孔子閑居》:“天無二日,士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後人以此為四正。見 宋 王應麟 《小學绀珠·人倫·四正》。
(3).指君、臣、父、子之道。《管子·君臣下》:“四肢六道,身之體也。四正五官,國之體也。” 尹知章 注:“四正,謂君、臣、父、子。”
(4).四個正卦。即《周易》八卦中的坎、離、震、兌。或用以分主四時:坎主冬,離主夏,震主春,兌主秋;或用以分主四方:坎主北,離主南,震主東,兌主西。《魏書·律曆志上》:“推四正卦術曰:因冬至大小餘,即坎卦用事日;春分,即震卦用事日;夏至,即離卦用事日;秋分,即兌卦用事日。”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四正、四維者,八卦神所居。” 清 惠棟 《易漢學·卦氣圖說》:“ 孟 氏《卦氣圖》以坎、離、震、兌為四正卦……四卦主四時。”
(5).健全;沒有缺陷。 柳青 《種谷記》七:“人手全不四正,七斜八歪都有些缺點,想是也想變工,誰也找不到對象。”
“四正”是一個多義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領域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四正”一詞的複雜性體現在其跨領域應用,既包含禮儀制度、倫理綱常等傳統核心概念,也涉及易學、修身、命理等擴展内涵。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理解。
《四正》是一個成語,意指四個正直、公正的方面。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品德、行為、态度等方面都表現得非常正直、公平、誠實。
《四正》的部首是“⼜”,總共有12個筆畫。
《四正》最早出現在《史記·卷四十八·廣陵伯虞喜世家》:“使公子喜乃先立,母為政,以立《四正》。”意思是喜公子即位之前,他的母親執掌政務,并要求他遵循四個正直的原則。
《四正》的繁體寫法為「四正」。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而《四正》在古代記載中的寫法為「㕓貞」。
1. 他一直秉持着「四正」的原則,從不接受賄賂。
2. 這位法官以其公正正直的品質,成為了衆人眼中的「四正」榜樣。
誠實、正直、公正、端正
徹底、堅決、義正詞嚴、言行一緻、真摯
邪惡、不義、欺詐、虛僞、不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