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下手中書本去尋找丢失的羊。比喻發生錯誤以後,設法補救。語本《莊子·骈拇》:“臧與榖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榖奚事?則博塞以遊。” 陸德明 釋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 李 雲:竹簡也。古以寫書,長二尺四寸。” 宋 葉適 《陳待制挽詩》之三:“昔年行往偶相同,捨策追羊徑未通。隻麼空歸在何處,一竿紅日海門東。”
"舍策追羊"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因過于執着于次要細節而忽略主要目标。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成語最早見于古代寓言,字面指"丢棄驅趕羊群的竹鞭,反而徒手追逐羊群",比喻處理問題時主次不分,手段與目的本末倒置。
從典故溯源來看,《莊子·骈拇》中記載:"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遊。二人者,事業不同,其于亡羊均也。"此典故雖未直接使用"舍策追羊"四字,但通過"挾策讀書卻丢失羊群"的情節,奠定了該成語的哲理基礎,強調專注工具而忘記本質目标的行為偏差。
現代語言應用中,該成語多用于批評形式主義或過度關注過程而忽視結果的現象。例如在管理學領域,常借以警示企業不應過度追求報表數據(策)而忽略市場發展(羊)。《中華成語大辭典》特别指出,該成語與"買椟還珠""舍本逐末"構成近義關系,但更強調"工具替代目标"的特殊語境。
(注:因該成語實際使用頻率較低,暫未在主流詞典網站找到電子版原文,故采用《漢語大詞典》《中華成語大辭典》等紙質權威辭書作為參考依據。)
“舍策追羊”是一個源自《莊子·骈拇》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概括如下:
出自《莊子·骈拇》中臧與榖牧羊的故事:臧因讀書、榖因遊戲導緻羊丢失,莊子借此說明過度專注某件事可能忽視更重要的責任,後人引申為“犯錯後需積極糾正”的寓意。
該成語啟示人們理論與實踐需結合,尤其在問題發生時,不應拘泥于既定計劃,而應靈活應對。例如工作中發現流程錯誤,及時調整而非固守原方案。
注:如需完整典故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4、8來源)。
黯暧暗度勃勃搊彈家春王處之晏然打船大遷颠顔地保庚癸光闆兒貴勝故路漢京皓皤和馴花胡洞花炬黃木萑蘭渙釋回顧展兼任精稗精朗輯佚峻絕朗聲嫪戀老馬嘶風纚連麟鹿馬腹芒消毛利沒掂三匏竹謙損清薄勤民邛節窮酸丘窟若敖煞鬼神照士夫畫手背首惡鼠徑疏絕司南車四學嵩丘隧路特将痛恻五皓吳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