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子。 宋 周密 《乾淳歲時記》:“重九都人以菊餻為饋,綴以榴顆,标以綵旗。”
“榴顆”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基本含義和詳細解釋如下:
宋代周密《乾淳歲時記》中記載:“重九都人以菊餻為饋,綴以榴顆,标以綵旗。”
此處描述重陽節時,人們用菊花糕作為禮物,并在糕點上點綴石榴子,插上彩旗,體現古代節慶習俗。
部分資料提到“榴顆”可引申為形容事物突出、顯著,比喻在衆多事物中引人注目的存在。例如形容某人的才華或某事物的獨特性。
注:核心釋義以權威性較高的古籍和詞典解釋為主,引申義需根據具體語境理解。
榴顆(liú kē)這個詞可以指榴蓮果實中的單個果粒,也可用來比喻珍貴而寶貴的事物。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形容一粒紅得鮮豔的榴蓮果實。
榴顆的部首是木(mù),它由十五筆構成。
榴顆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創刑》篇,原文為“榴彼顆顆,留給酒征”。後來榴顆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詞彙,在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廣泛使用。
榴顆的繁體寫法為「榴顆」。
榴顆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榴果」,其中的“果”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為木(mù),右邊為果(guǒ)。
1. 大街上的攤位上擺滿了榴顆,色澤紅豔誘人。
2. 他送給我一兩顆榴顆,我非常感動。
榴顆的常見組詞有:榴顆狀、榴顆團、榴顆形、榴顆石。
榴顆的近義詞有:榴蓮果粒、榴蓮果實。
榴顆的反義詞沒有一個固定的詞彙與其對立,可以根據語境來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