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穆天子傳》卷二:"天子北征東還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謂策府。"郭璞注:"言往古帝王以為藏書冊之府所謂藏之名山者也。"本為傳說中古帝王藏書冊處。後用以稱帝王珍藏圖籍書畫之所。
《穆天子傳》卷二:“天子北征,東還,乃循 黑水 ,癸巳,至于 羣玉之山 ……先王之所謂策府。” 郭璞 注:“言往古帝王以為藏書冊之府,所謂藏之名山者也。”本為傳說中古帝王藏書冊處。後用以稱帝王珍藏圖籍書畫之所。 南朝 陳 徐陵 《陳文皇帝哀冊文》:“協大雅於鳴金,同藏書於 羣玉 。” 唐 獨孤及 《寄贈徐薛二侍禦》詩:“圖籍淩 羣玉 ,歌詩冠 柏梁 。”《宋史·職官志二》:“ 仁宗 即位,修 天章閣 畢,以奉安 真宗 禦製。東曰 羣玉殿 ,西曰 蘂珠 殿。” 元 代設群玉署、群玉内司職掌圖書寶玩等。參閱《元史·文宗紀二》及《百官志四》。
羣玉(qún yù)是漢語古籍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詞彙。其核心釋義指代聚集的美玉,後引申為仙山或珍藏典籍之處。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典文獻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穆天子傳》,其中記載穆王西巡至「羣玉之山」,此處「羣玉」特指神話中盛産美玉的仙山,象征珍稀與神聖。
唐代文學進一步拓展其意象。李白《清平調》名句「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将羣玉山與瑤台并列為仙境載體,賦予其超凡脫俗的文學象征。宋代類書《太平禦覽》引《河圖》雲:「羣玉之山,帝王藏書之府」,此時詞義已擴展至皇家典藏機構,體現知識聚合的概念。
在文字學層面,《說文解字》釋「羣」為「輩也,從羊君聲」,段玉裁注強調「凡類聚之稱」;「玉」部載「石之美者」,二者組合形成「美石聚集」的本義。這種構詞法折射出古代以玉喻德的傳統文化心理,如《禮記·玉藻》所述「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倫理關聯。
現代辭書《辭源》綜合其語義流變,歸納出三重釋義:① 玉的集合體;② 傳說中的山名;③ 比喻珍貴典籍或人才荟萃之所。該詞現存于「羣玉殿」「羣玉府」等曆史建築名稱中,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皇城宮殿衙署圖》标注的明代宮廷建築群。
“羣玉”是“群玉”的舊字形寫法,其含義源自古代文獻,具體解釋如下:
本源含義
出自《穆天子傳》卷二記載,周穆王北征時曾抵達“群玉之山”,此處被描述為古代帝王珍藏典籍的策府(藏書之所)。後引申為帝王收藏珍貴典籍、書畫的場所,象征文化荟萃之地。
單字解析
文化意象
因“群玉”山在傳說中為藏書聖地,後世常以“群玉”代指典籍豐富的場所,或比喻珍貴文物的集合。例如,唐代李白《清平調》有“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借“群玉山”暗喻仙境與珍稀之物。
注:現代漢語中“羣”已簡化為“群”,二者含義完全相同。
白眼扯常逞驕次家翠綠悴顔催攢大關當家理紀丹貨刀砺得标登祇铞子丁零斷籝餓狼番行附葭輔相甘嗜高樓寨之戰耿直故語寒劣畫策寰界渾水摸魚狐續交互徑複筋絕糾聚克厲渴盤陁國空山硠磕懶幾離恨柳青娘龍祠摩近破親欺傲七件事訖籙情款窮岡認過山童聲喏聲息食不重味受支配隨侍索空體分蝸蟲物序午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