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浇醨 ”。1.浮薄不厚。多用于指社会风气。 南朝 齐 王融 《为竟陵王与刘虯书》:“淳清既辨,浇漓代袭。” 唐 张九龄 《敕岁初处分》:“政犹蹐驳,俗尚浇醨,当是为理之心未返於本耳。”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德济斋夫子》:“人心为风俗之本,未有人心浇漓而风俗朴厚者。”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八》:“慷慨激昂的人説:‘世道浇漓,人心不古,国粹将亡,此吾所为仰天扼腕切齿三嘆息者也!’”
(2).文风浮艳不实。《旧五代史·周书·冯道传》:“ 道 尤长於篇咏,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故渐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肃然,无浇醨之态。”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殷文圭》:“ 唐 季,文体浇漓,才调荒秽。”
(3).酒味淡薄。亦借指薄酒。 唐 皮日休 《酒中十咏·酒泉》:“玉液是浇漓,金沙乃糟粕。”
"浇漓"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形容社会风气、人情或文风浮薄、不淳厚。以下是详细解释:
浇漓(jiāo lí)指风俗、人情或文风等浮薄、不淳厚,缺乏质朴与真诚。
示例:
"世风浇漓,人心不古"(社会风气浮薄,人心不如古人淳朴)。
本义为"薄酒",引申为"淡薄""浮浅"。如《淮南子》:"浇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朴。"
通"醨",亦指薄酒,后引申为"浅薄""不厚重"。如《史记》:"啜其醨,可也。"
二字叠加,强化"淡薄不淳"之意。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盖浇漓之世,人皆自矜其能。"(批判社会浮躁之风)
"浇漓:〈书〉(风俗等)不朴素敦厚;浮薄。"
"浇漓:亦作'浇醨'。谓风俗浮薄。"
"浇:薄。漓:同'醨',薄酒。浇漓指社会风气浮薄。"
"浇漓:风俗浮薄不厚。"
“浇漓”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āo lí,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社会风气浮薄
指社会人情或风俗不淳朴、缺乏敦厚。例如:
文风浮艳不实
用于批评文章或文学风格浮夸、缺乏质朴。例如:
酒味淡薄
本义指酒的口感寡淡,也可代指劣质薄酒。例如:
如需更详细古籍例句或近义词对比,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文献。
阿奉百岁羹秉钺兵站臂章钵单裁锦糙米创始人窗帷盗患登祚订情犊鼻裈夺衣二隐返袂发扬踔厉膏腥歌撰弓身鲑菜闺绣画归舟衡峰僭盗脚货礁嶢戒门接仗极功金鸡独立劲节金柱九死魂来劲陵螺马币马超慢朦腾梅领名胜泥车瓦狗捏造鸥鸦漂荡拼死乔干跂息驱从绳纠生菩萨疏剪舒舒素牀投命土鳖唾壶像声颉利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