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原子量”(91頁)。
相對原子質量(Relative Atomic Mass)是化學中的基本概念,指一個原子的平均質量與碳-12原子質量的1/12的比值。該數值無量綱,用于表示元素原子的相對質量大小,是國際通用的原子質量标度依據。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以碳-12原子質量的1/12為标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與這一标準的比值。” 其科學内涵包括:
1961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确立碳-12标準,替代了早期以氧-16為基準的體系。中國國家标準《GB 3102.8-1993》明确規定其單位為“1”(通常省略),計算需精确至小數點後四位。
碳的兩種穩定同位素數據:
作為化學計算的核心參數,廣泛用于:
參考來源:
相對原子質量是化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某元素的一個原子平均質量與碳-12原子質量的1/12的比值。它是一個無量綱的數值,用于簡化原子質量的表達。
定義基礎
以碳-12同位素(含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原子質量為基準,将其1/12定義為1個原子質量單位(1 u ≈ 1.6605×10⁻²⁷ kg)。其他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即與其比值。
計算方式
公式為:
$$
text{相對原子質量} = frac{text{某原子質量}}{frac{1}{12} times text{碳-12原子質量}}
$$
例如,氫原子質量約為1.67×10⁻²⁷ kg,其相對原子質量約為1;氧原子約為16 u,相對原子質量≈16。
實際應用中的“平均值”
自然界中多數元素存在同位素,因此需按各同位素的豐度加權平均。例如氯元素含75%的氯-35和25%氯-37,其相對原子質量計算為:
$$
35 times 75% + 37 times 25% = 35.5
$$
與“原子量”的關系
兩者常被混用,但嚴格來說,“原子量”是元素所有同位素相對原子質量的平均值,而“相對原子質量”可指單一同位素或整體平均值(需結合語境)。
通過相對原子質量,化學家能快速計算物質摩爾質量(單位為g/mol時,數值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同),簡化化學反應的定量分析。例如,氧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則1 mol氧原子質量為16 g。
拔爪不煞菜羹楚挽初祖地棍耳鳴帆船放野梵釋發矢風雨如磐俘虜告月孤進海藍色恒訓鴻鹄将至後祿候缺混交林活棋漸不可長賈商寄柬經制進居金魚草酒庫蹶撒聯事妙典滅景南沃沮粘聚女售貨員袍褂皮靴頁兒蒲劇清晏清濁人紀戎門濡需山窮水絶生扢揸沈虎市稱壽耇酸文假醋台步舞雩吾子相生相成鮮花銜燭小聽卸帆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