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錫杖。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十九章:“今茲手持寒錫,作遠頭陀矣。”
“寒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展開解釋:
寒錫(hán xī)指佛教僧侶所持的錫杖,是僧人雲遊或修行時的隨身法器。其中:
該詞多見于文學作品,例如:
在佛教文化中,錫杖不僅是工具,更承載宗教寓意:
更詳細釋義可查看漢典及《斷鴻零雁記》原文。
《寒錫》是一個中國古代成語,意思是寒酸、貧窮。通常用來形容生活貧困、衣食不繼的情況。
《寒錫》由辶(走之辶)和金(金屬)兩個部首組成。辶表示寒冷的意思,金表示金屬、財富的意思。其中,《寒》的拼音為"hán",有7畫,《錫》的拼音為"xī",有16畫。
《寒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的《孟子·公孫丑下》。在這個故事中,公孫丑問孟子:“夫子富乎?”孟子回答說:“富則使人富而不使人寒錫。”從此,成語《寒錫》就流傳下來,用來形容生活的貧困。
《寒錫》的繁體字為「寒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寒錫》在古時稱為「寒錫」,其中的「寒」字的寫法略有差異,如「寒」的上半部分是「宀」,下半部分是「己」,而不是現代的「宀」加「冫」。
他一生貧窮潦倒,過着寒錫的日子。
組詞方面,可以使用「寒酸」、「貧窮」、「衣食不繼」等詞語。
與《寒錫》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貧困」、「貧乏」、「貧苦」。
與《寒錫》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富有」、「富裕」、「富足」。
【别人正在浏覽】